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爱尔眼科CCOS 2025专题会擘画眼科人才发展新蓝图
首页> 光明医药> 活动报道 > 正文

爱尔眼科CCOS 2025专题会擘画眼科人才发展新蓝图

来源:红网时刻新闻2025-09-09 17:57

  红网时刻新闻9月8日讯(通讯员茜颖)9月6日,钱塘江南岸的杭州国际博览中心热闹非凡,中华医学会第二十九次眼科学术大会(CCOS 2025)火热进行。当全国眼科专家、学者围绕眼健康前沿突破展开深入探讨时,一场聚焦行业未来的“人才议题”引发广泛关注——如何破解眼科优质人才稀缺难题?怎样培育能引领智慧医疗、精准医疗的复合型人才?

图片3.png

爱尔眼科医院集团副总裁王丽华在专题会上做分享

  当天,爱尔眼科人才发展与创新专题会给出了答案。爱尔眼科医院集团副总裁王丽华在专题会上,系统分享了爱尔眼科二十多年来深耕眼科领域的人才培养成果、创新路径与未来规划,其“土壤-种子-森林”人才生态体系与全链条培育路径,不仅展现了战略远见,更为全球眼科人才培养提供了“爱尔方案”。

  现场,三位在爱尔眼科创新平台与机制下成长起来的青年人才代表:双创人才博士后李哲琳博士、医工交叉人才邹金佑博士、临床科研管理多栖发展人才马红婕博士,分别从各自不同的职业发展阶段,生动阐述了爱尔眼科人才发展体系的实践价值,呈现了一份高质量、有活力,且有温度的“人才答卷”。

图片4.png

大会现场

  “土壤-种子-森林”生态:筑牢人才成长根基

  “当眼科医疗需求持续增长,而优质医生资源相对稀缺时,破解瓶颈的关键在‘土壤’培育与‘种子’筛选。”王丽华以“土壤-种子-森林”为喻,揭开爱尔眼科人才战略核心逻辑——不止“经营人才”,更“运营生态”,让有潜力的医生与科学家扎根、生长、成林。

  爱尔眼科的人才“土壤”由文化、制度与激励机制构成:包括医、教、研、产、管的各类平台搭建,针对基层医师临床技能、中层管理者运营能力、高层决策者战略视野等分层分级的人才培养与发展体系;从职业保障到人文关怀,营造了有温度的人才成长圈,让“实干者有回报、创新者有舞台、有为者更有为”。

  “不是所有种子都能长成参天大树,我们会优先选拔和培育,发掘出能扛住行业变革、引领技术突破的核心潜力人才,并给予他们额外的阳光、雨露和养分。”王丽华强调,这些人才的成功引进与培养,正是爱尔眼科人才战略“北斗计划”持续推进与落实的成果。该计划系统构建了七大类型人才星链,包括“灯塔式战略人才”“舵手型领航人才”“复合型领军人才”“中青年拔尖人才”“创新型高潜人才”“未来型希望人才”“综合型管理人才”,覆盖战略、技术、临床、科研、管理等维度,为人才生态注入核心力量。

  如今,爱尔眼科的人才“森林”已初具规模:拥有8000余名专业眼科医生,155名硕导/博导,138人次在国家级行业学会任职,累计发表高水平论文1643篇、获专利1026项、贡献行业专著/指南/共识168项。“一位医生成长为领军者,能带动一个团队;一群医生共同进步,能提升整体行业服务水平。”王丽华表示,爱尔眼科的发展得益于国家政策支持、行业整体进步和时代发展机遇,爱尔眼科将一如既往与各方携手,共同推进中国眼健康事业的高质量发展。

  此次会议由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范先群教授和爱尔眼科医院集团总院长唐仕波教授共同主持。范先群院士在发言中充分肯定了爱尔眼科的人才队伍建设成果,并表示:“爱尔眼科8000+医生,这么大的人才队伍,确实在中国眼科的发展中间做出了杰出贡献,是中国眼科一个重要的有生力量。”

  全周期培育体系:让人才实现从“科研能力”到“创新实践”的跨越

  爱尔眼科的多层次、全周期培育体系助力青年医生从“合格研究人员”转型为“创新性研究者”。28岁的博士后李哲琳表示:“加入爱尔眼科1年来,我不仅夯实了科研基础方法,更掌握了运用科研解决临床难题的能力。”

  临床培养方面,“繁星计划”等为青年医生提供加速成长支持。爱尔眼科全球领先的国际临床培训中心(AICTC)通过“理论+模拟演练+实操”模式,实现门诊-住院情景训练、手术模拟教学等场景化培养。

  同时,爱尔眼科推出各亚专科“培训与带教标准化”体系,从接诊流程到手术操作均设明确标准,保障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建立“临床技术+职称+学历”融合的晋升体系,将医生临床水平、科研成果、学历提升与职业发展挂钩,让“成长有目标、努力有回报”。

  爱尔眼科研究所副所长马红婕的经历体现了体系成效:2014年加入后,她从深圳爱尔眼底病科骨干医生起步,精修临床技能并获“爱尔眼科中青年玻切手术‘指尖比武’一等奖”;依托产教融合平台,成为硕博士研究生导师,并历任科室主任及研究所副所长,开启“临床-科研-管理”协同发展路径。“在爱尔眼科,只要想进步,永远有学习的机会、成长的空间。”马红婕说。她通过爱尔眼科平台资源,参与密歇根大学医学院全球管理培训项目,学习国外先进管理方法,创新推动科室医疗服务能力和科研水平的提升。

  科研支持方面,爱尔眼科搭建“四站、多所、五中心、五基地、一平台、一室、一园”科研转化平台,涵盖国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眼科研究所等载体,提供从实验到转化的全链条资源。在2025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中,爱尔眼科便凭借这一平台优势成功斩获8项资助,彰显科研实力与人才梯队建设成效。同时,在学术与科研成果方面,爱尔眼科均有牵头承担国家、省、市重大重点项目,包括发表了一批高水平论文、专利、专著。此外,爱尔眼科还与中南大学、武汉大学等16所高校合作,设眼科学院或联合培养项目,构建本科至硕博的全序列培养链,实现“产学研”融合。

  锚定未来:以国际视野与精准规划构筑眼科人才发展新格局

  在人才培育的未来布局中,爱尔眼科将“国际化视野塑造”与“高层次人才储备”深度融合,既推动人才对接全球智慧,又为长远发展夯实核心力量,形成 “当下赋能+未来蓄力”的双轨人才战略。

  一方面,通过“百鸟归巢”“百人出海”“双创人才”三大计划,搭建全球化人才流动与成长平台,为人才注入国际视野。其中,“百鸟归巢”计划面向全球引才,海归博士后邹金佑便是典型——曾在德国马普研究所深耕视觉科学研究的他,2023年通过该计划加入爱尔眼科后,依托眼视光研究所组建脑视觉、眼科、工程跨专业团队,成功打造国内首个“新型脑磁图”眼科研究平台。目前,他已主持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3项,培养的博士生站上ARVO(美国视觉与眼科研究协会)、ECVP(欧洲视知觉会议)等国际学术讲台,实现“引进顶尖人才—带动团队突破—输出中国成果”的良性循环。

  “百人出海”计划聚焦青年人才成长,选拔复合型人才赴海外顶尖机构交流访学,汲取国际经验,马红婕便是代表之一。“双创人才”计划支持中青年人才探索从“医学研究”到“产业转化”的创新创业路径,李哲琳的微型机器人白内障手术项目在湖南省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中获投资意向。三大计划闭环联动,让人才既能“走出去” 学前沿,也能“引进来”促突破,持续提升人才体系国际竞争力。

  另一方面,爱尔眼科明确高层次人才精准布局目标,为未来发展储备关键力量。这些人才将分别在临床技术突破、前沿技术应用、数据价值挖掘、科研成果转化等关键环节发挥核心作用,形成“医疗实践为基、科研创新为翼、技术赋能为驱”的协同发展格局,为爱尔眼科未来在眼健康领域的深度突破提供坚实人才支撑。

图片5.png

爱尔眼科人才发展与创新专题会现场合影

  从生态构建到体系落地,再到国际化视野与人才规划,爱尔眼科人才战略始终锚定行业进步与全民眼健康。王丽华表示,未来将继续以人才为核心,完善生态体系,为实现“全面眼健康”注入动能,推动中国眼科在全球舞台绽放光彩,朝着“使所有人,无论贫穷富裕,都享有眼健康的权利”的使命坚定前行。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龙羊峡畔的高原“渔光曲”

  • 昔日盐碱地 秋日绽斑斓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10月20日,记者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北京高压科学研究中心了解到,该中心联合广东省科学院组成的研究团队,日前在广东省肇庆市德庆县发现了一处小行星撞击形成的地质遗迹——金林陨石坑。
2025-10-21 09:49
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的Grace Hendricks和同事证明,一种mRNA版本的新冠纳米颗粒疫苗在小鼠体内产生的免疫反应是标准mRNA疫苗的28倍。
2025-10-21 09:42
10月17日,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举办“用于太阳磁场精确测量的中红外观测系统”(AIMS)研制总结暨未来科学规划研讨会。”
2025-10-21 09:39
单日就可最多烘干稻谷5000吨。
2025-10-21 09:28
农业农村部20日宣布,从当前开始到冬至(12月21日),启动实施奋战60天抗秋汛抢麦播促壮苗行动。
2025-10-21 09:24
农业保险作为灾后恢复生产的重要政策工具,如何更好守护农民“钱袋子”?
2025-10-20 09:55
安徽师范大学校长熊宇杰教授联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相关科研团队,成功创制出亚纳米级高熵合金,这一方法具备广泛普适性,可制备包含多达十种金属元素的高熵合金。
2025-10-20 09:51
财政部日前发布的2025年前三季度财政收支情况显示,前三季度,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08064亿元,同比增长3.1%。
2025-10-20 09:49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毕国强教授团队17日在《科学》杂志发表一项神经科学领域的突破性研究成果,揭示了大脑高效传递信息的“微观密码”。
2025-10-20 09:43
高校是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科研人员是推进科技创新的重要人才队伍。
2025-10-20 09:41
世界气象组织(WMO)近日报告称,2024年的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创下历史最大增幅,达到有记录以来的最高水平。” 
2025-10-17 09:51
10月17日,《科学》发表了庾强团队的一项重要成果。
2025-10-17 09:46
据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最新发布的消息,今年夏粮旺季收购已于9月底结束,累计收购小麦10795万吨。
2025-10-17 09:42
监测显示,15日新疆、西藏、青海、甘肃、内蒙古等地出现7至8级大风,局地阵风10级;新疆、内蒙古中东部、黑龙江、吉林、辽宁等地最高气温下降6℃至10℃,局地12℃以上。
2025-10-17 09:41
10月14日,随着满深502-H3井钻头穿透8380米地层,这口历经岩层卡阻、垮塌风险与高含硫考验的超深井成功完钻,成为塔里木油田“十四五”期间第223口8000米级超深井。
2025-10-17 09:38
高分辨光谱成像芯片“玉衡”,实现了亚埃米级光谱分辨率、千万像素级空间分辨率的快照光谱成像。
2025-10-16 09:50
10月13日至15日,第十四届中国国际专利技术与产品交易会在大连举行。近日,天津市河东区大王庄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完成了天津市国产九价HPV疫苗的首针接种,而这背后,离不开专利技术的支撑。
2025-10-16 10:06
10月的上海淀山湖波光粼粼,岸边的东方绿舟国防园已万事俱备,只待“2025年全国青少年智能无人系统应用大赛(IUSAC2025)”拉开帷幕。
2025-10-16 09:48
到2027年底,在全国范围内建成2800万个充电设施,提供超3亿千瓦的公共充电容量,满足超过8000万辆电动汽车充电需求,实现充电服务能力的翻倍增长。
2025-10-16 09:48
我国自主研发的新一代超高速实时示波器正式发布,其带宽突破90GHz、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这标志着全球电子通信产业迎来超高速信号“中国标尺”。
2025-10-16 09:44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