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2024年2月29日,正值第十七个“国际罕见病日”到来之际,广州市红棉肿瘤与罕见病公益基金会携手“卡斯特曼之家”公益组织,共同策划了一场主题为“国际罕见病日,Castleman病「铃声引路」关爱义诊周”的特别活动。活动自2月26日起持续一周,旨在提升公众对罕见病Castleman病(又称“铃铛病”)的认知,减少漏诊和误诊现象,并为患者提供规范的诊疗建议。
活动汇聚了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中日友好医院、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等多家医院的顶尖医疗资源。血液科、病理科、神经内科、心血管内科、肾内科等多学科的专家及医护人员齐聚一堂,形成强大的医疗团队,为Castleman病患者提供系统的诊疗解答。
去年,Castleman病以“铃铛病”这一中文别名走入公众视野,其名称来源于疾病最常见的症状“淋大”的谐音。然而,由于该病的临床表现多样,极易与其他疾病混淆,导致误诊和漏诊的情况频发。本次联合义诊活动不仅跨越地域和学科界限,更致力于解决Castleman病诊疗中的核心问题。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血液科执行主任张瑾教授强调,Castleman病的规范化诊疗至关重要。通过多学科联合义诊,不仅能够帮助公众正确认识和了解Castleman病,还能有效缩短患者的确诊时间,降低误诊和漏诊率,让更多的患者受益。
活动期间,多家公立三甲医院的专家联合坐诊,从病理表现、临床分型、诊断路径及治疗方案等多个层面为Castleman病患者及其家属提供全面的诊疗指导。此外,活动现场还设置了H5自测问卷,方便患者和家属自我评估,提高疾病的早期发现率。
面对Castleman病在临床诊断上的挑战,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血液科副主任医师姜浩教授指出,淋巴结病理检查是确诊Castleman病的金标准。为确保诊断的准确性,需要在病理符合的基础上,谨慎排除其他潜在疾病,并结合临床指标进行综合分析。
中日友好医院义诊活动图
中日友好医院血液科主任李振玲教授在活动中详细介绍了多中心型iMCD的特点和诊疗难点。她强调,建立多层次、多学科的诊疗体系对于提高Castleman病的诊疗水平至关重要。通过有序的多学科会诊,可以为患者提供从诊断到治疗的“一站式”服务。
中日友好医院病理科主任钟定荣教授呼吁,一线病理科医生应提高对Castleman病的认识,与临床医生紧密合作,打通从病理诊断到临床治疗的通路,为患者争取宝贵的治疗时间。
Castleman病作为一种较为罕见的淋巴增生性疾病,其发病率仅为2/10万人,且临床表现多样,诊疗难度较大。2018年,Castleman病被正式纳入《中国第一批罕见病目录》。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骨髓移植中心吴文俊教授表示,我国首个且唯一获批治疗iMCD的药物司妥昔单抗纳入医保,为Castleman病患者带来了福音。这一举措极大地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降低了治疗中断的风险,为患者提供了更多的生存希望。
此次义诊活动不仅为Castleman病患者提供了宝贵的诊疗机会,还通过深入的互动交流,增强了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和理解。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骨髓移植中心韩晓雁教授表示:“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与更多的Castleman病患者建立联系,共同为战胜这一罕见病努力。”(李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