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国际肺癌日 | 原来肺癌放疗也可以这么做
首页> 光明医药> 活动报道 > 正文

国际肺癌日 | 原来肺癌放疗也可以这么做

来源:光明网2022-11-17 17:50

  11月17日是国际肺癌日,目前,肺癌已经超过“癌中之王”肝癌位居首位。肺癌发病率稳定于高位,新增患者数量位恶性肿瘤首位,是中国市场容量最大的肿瘤领域。

  据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发布的2020全球癌症负担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新发肺癌病例82万例,死亡病例71万例。国家癌症中心发布的《2019全国癌症报告》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新发肺癌病例约为78.7万例,占恶性肿瘤发病数的20%,肺癌的发病率与死亡率均位于恶性肿瘤的第1位。

  一方面,肺癌发病人数持续上升,患者对生存质量要求不断提高,更优治疗方案的需求度快速提升;另一方面,近些年精准放疗不断发展,作为治疗肿瘤的手段之一,放疗在联合治疗中已经越来越不可或缺。

  那么,肺癌的治疗过程是怎样的呢?前沿的放疗技术给患者怎样的治疗体验?

  一、肺癌放疗到底照射哪里?

  放疗是通过精准定位,由设备发射射线,杀死肿瘤细胞。但是射线在杀死肿瘤细胞的同时也会伤及到周围的正常组织细胞,尤其在治疗肺癌时。我们的肺是呼吸器官,呼吸行为必然伴随肺形态的周期性改变。下面这组图可以清楚的告诉我们,放疗过程中照射范围有哪些不同:

   图1:理想状态下,对肿瘤的放疗

国际肺癌日 | 原来肺癌放疗也可以这么做

   图2:由于肺部持续呼吸,运动中的肿瘤如果按照理想状态放疗,会出现图中情况

国际肺癌日 | 原来肺癌放疗也可以这么做

   图3:为防止图2情况导致的肿瘤受照量严重不足,传统做法会采取扩大照射范围的方式,给与足够大的照射范围,让肿瘤无论怎么运动都逃不出照射区域。

  但这样会带来几个问题:

  第一,照射范围远远大于肿瘤本身的体积,对正常组织的伤害增大;

  第二,照射范围扩多大取决于预估,很难准确判定,有时甚至会出现图4这样的情况,既增加了正常组织的损伤,又依然有肿瘤运动脱离靶区的可能。

国际肺癌日 | 原来肺癌放疗也可以这么做

   图4呼吸门控的精准治疗

  为提高肿瘤照射的效率,既缩小照射范围减少损伤,又不让靶区脱离照射范围,可以采取以下三种方案:

  方案一:正确扩大肿瘤照射范围——4D扫描技术

  通过4D扫描技术,直观的看到在呼吸周期中肿瘤的运动模式,以此为依据改变照射范围。

国际肺癌日 | 原来肺癌放疗也可以这么做

   图5:使用4D扫描技术

  方案二:合理固定肿瘤位置——深呼吸屏气技术(DIBH)

  通过让患者在呼吸的某个阶段进行屏气,肿瘤不动时进行照射,正常呼吸时中止照射,直到患者能够再次屏气时再继续照射。

国际肺癌日 | 原来肺癌放疗也可以这么做

  图5(左):使用DIBH技术的患者在进入屏气阶段时,当白色条形物在绿色框中,设备开始进行照射。

  图6(右):当DIBH患者脱离屏气阶段时,白色条形物不在绿色框中,射线停止。

  方案三:方案1与方案2的结合——自主呼吸门控技术

  针对呼吸功能受限无法屏气,但又想要使用门控技术的患者来说,可利用4D扫描选择肿瘤运动最小的3-4个时相进行靶区勾画,利用门控技术检测呼吸,当呼吸进入相应的时相时进行照射,其余时间不照射,患者可以不屏气,自由规律的进行呼吸。

国际肺癌日 | 原来肺癌放疗也可以这么做

   图7:使用自主呼吸门控技术

  二、ICON肿瘤中心:更好的治疗体验源于严格的质控

  严格的质控在治疗中非常重要。重庆三博医院ICON肿瘤中心的高级物理师周琰解释道:“严格的质控是指对设备进行调教和验证,保证设备持续的精准度和放疗计划的精准实施。就比如我们有一块劳力士,但是没有进行时间校准,那么无论手表多么高端,时间依然不准确。而放疗中的质控就相当于‘时间校准’的步骤。”

  ICON肿瘤中心引进了澳大利亚质控体系,在将相应技术投入临床使用之前,会针对其特性进行一系列复杂测试,只有通过了相应测试,由澳洲医学物理学家审核测量结果后发放临床应用许可,方能投入临床应用。目前,ICON集团已经在辽宁凤城、山西绛县、青岛崂山,河南三门峡和重庆,为当地医疗机构提供技术服务,通过严格质控为患者提供放疗服务。

  那么,ICON肿瘤中心是如何进行质控的呢?以4D扫描技术确定肿瘤照射范围为例:

  第一:模拟呼吸运动。ICON肿瘤中心通过呼吸运动模体,准确的模拟出患者呼吸运动的幅度和周期,检测扫描得到的结果是否吻合实际运动情况,是否能够真实反映每个呼吸相位中运动靶区的密度。

  第二:应用检测软件系统。监测是否能够正确的反应呼吸的幅度和周期。

  第三:检测扫描图像质量。检测4DCT扫描图像质量相对于3D扫描是否会变差。

  第四:进行中断检测。需要多次中断机器所有结构的运动过程和射线照射的过程,从而确认这些中断对最终病人接受到的剂量预期没有影响。

  当四项检测都达标,才算完成相关测试工作。此项技术才能顺利开展。

  人类与肺癌抗争的路很长,走得也很艰难,我们力图通过辅助治疗或将在有限的时间里,让患者得到更多延长生命的机会。而在肺癌患者放疗的背后,不仅依赖于前沿的技术和设备,更重要的是放疗过程中严格的质控。高级物理师周琰表示:作为物理师,希望每一位患者在最困难的时期都能得到合适的治疗。提高生存质量,积极面对生活,是我们医务工作者最大的欣慰。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习近平同文莱苏丹哈桑纳尔会谈

  • 习近平同巴基斯坦总统扎尔达里会谈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构建“教育-认证-就业-成长”的全链条生态,让每个飞手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升空航道”。
2025-02-06 14:23
松下的重组绝非简单的业务收缩,而是日本制造业在数字经济时代的一次战略校准。
2025-02-06 13:20
西湖大学未来产业研究中心、工学院王睿团队在钙钛矿/铜铟镓硒叠层太阳电池领域取得重要成果。
2025-02-06 09:20
不能否认,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仍未解决,笔者在调研中也发现,解决“卡脖子”问题,需要把握好几个关系。
2025-02-06 09:23
我们知道,光速是人类已知的速度极限。1秒时间里,光可以穿越30万千米,相当于绕地球赤道7圈半;而在1阿秒内,光只能传播0.3纳米的距离,大概相当于一两个硅原子的长度。
2025-02-06 09:22
借助高时间分辨率的观测数据,研究团队确认了合声波的局部生成是由电子运动引起的,并量化了波与电子之间的能量转移速率。”  谈及未来的研究计划,刘成明说:“团队将继续深入探索合声波背后的非线性机制,特别是其普遍性和作用条件。
2025-02-06 09:49
加拿大Xanadu量子技术公司开发出全球首台可扩展光量子计算机原型。研究人员指出,数千个这样的单元可以通过光纤电缆连接,从而创建具有巨大处理能力的大型量子计算机。为了验证这一理念,研究人员构建了一个由四个服务器机架组成的原型系统。
2025-02-06 09:35
毋庸讳言,当下中国科技产业正面临双重压力:一边是西方技术封锁不断加码,另一边是AI、量子计算等新赛道竞争白热化。而今,创新的火炬已经点燃,当点点星火汇聚成璀璨星河,声声号角激荡起创新浪潮,当信心之帆迎风鼓满,东方大国必将驶向科技强国的星辰大海。
2025-02-06 09:29
近日,农业农村部成都沼气科学研究所厌氧微生物创新团队与日本科学家合作发现了一种合作共赢的菌群互作模式。
2025-02-05 09:23
春节期间,全国科技馆以“科技温暖中国年”为主题,为公众献上一系列融知识性、趣味性与人文关怀于一体的科普惠民活动。
2025-02-05 09:22
太阳暗条是悬浮于日冕中的低温等离子体结构,其突然爆发可能引发日冕物质抛射,导致地球磁暴和卫星通信故障。该团队据此建立的灾变临界条件模型,可将暗条爆发预警时间提前至现有水平的2至3倍。
2025-02-05 09:48
中国海油近日对外宣布,我国首个自营超深水大气田“深海一号”累计生产天然气超100亿立方米,生产凝析油超100万立方米,其中2024年天然气产量超32亿立方米,连续3年产量在30亿立方米以上,持续保持高产稳产运行状态。
2025-02-05 09:48
4日,记者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该校郭光灿院士团队李传锋教授、许金时教授和数学科学学院马杰教授等,联合国内研究团队,开发了适合研究单体高维量子系统的可扩展光学体系,成功观测到最强的逻辑形式量子关联。
2025-02-05 09:46
我国针对数据标注产业发布系统性指导文件,是我国为护航人工智能产业、提升新质生产力水平作出的重要布局。
2025-02-05 09:24
近期,我国“天关”卫星(爱因斯坦探针卫星)观测到一例伽马暴EP240315a,这是首次探测到宇宙早期爆发现象的软X射线信号,将为开展早期宇宙相关研究开启一扇新窗口。1月23日,相关成果论文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天文》在线发表。
2025-01-27 09:44
日前,由机器人天工、天轶、小柒与现场主持人共同发布的,以“畅享科技 乐酷亦庄”为主题的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2025年文商旅体发布活动,在北京智慧融媒创新中心举办。
2025-01-27 09:35
近年来,我国种业快步发展。从种子生产到App订单运输、催芽厂催芽作业、智能秧棚育秧、轨道车运输、智能驾驶插秧、田间水肥管理、App订单驾驶收获,我国已经形成科技范十足的种子生产链条,跑出独具中国特色的农业科技创新“加速度”。
2025-01-27 09:34
乙巳蛇年将至,国家自然博物馆“灵蛇献瑞——2025乙巳蛇年生肖文物大联展”和升级焕新的基本陈列“脊椎动物的崛起”向公众开放,不少大朋友和小朋友在浓浓的年味中迎来一场科普之旅。
2025-01-27 09:34
车辆扎进山体,穿过17.5公里长的锦屏山隧道后,周遭终于从昏暗变得明亮,一座“地下城”出现在眼前——这里是中国锦屏地下实验室(以下简称“锦屏地下实验室”)二期。
2025-01-27 09:27
快过年了,当很多人渐渐放下手头工作时,团队河南安阳育种站负责人阎俊研究员和往常一样出门了,目的地依然是他熟悉的育种田。
2025-01-26 09:19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