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体检报告上的PSA指标升高了好几年,没当回事,总觉得不痛不痒没关系。没想到最后是晚期前列腺癌,还出现了骨转移。”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诊室里,一位六十多岁的患者这样对周骏教授说。
“这样的病例在临床上并不少见,这尖锐地指出了我国前列腺癌防治面临的核心问题:早期筛查意识不足,导致确诊时已晚期的比例居高不下。”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泌尿外科副主任周骏教授在接受光明网记者采访时表示,推动科学防治,必须让公众充分认识两个关键概念:包括PSA(前列腺特异性抗原)筛查在早诊早治中的决定性作用以及BRCA等基因突变所提示的遗传风险。
明晰遗传风险:BRCA基因并非女性“专属”
公众对BRCA基因的认知,多与著名影星安吉丽娜·朱莉预防性切除乳腺与卵巢的新闻相关,普遍将其视为女性特有肿瘤的风险指标。然而,周骏教授明确指出,这是一种认知误区。
“BRCA基因突变同样是男性前列腺癌明确的高危遗传因素。”周骏解释,若男性直系亲属患有前列腺癌,或家族中已知存在BRCA基因突变,其本人的患病风险会显著增加。“对于这类高危人群,我们不再建议等到50岁才开始常规筛查。科学的做法是,将PSA检测的起始年龄提前到40岁,并形成规律复查的习惯。”
读懂身体信号:PSA筛查是“预警”而非“判决”
PSA,这个贯穿前列腺癌诊断、治疗与随访全程的指标,其意义究竟为何?
“首先必须澄清,PSA是‘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并非‘前列腺癌特异性抗原’。”周骏教授着重说明,PSA水平升高可能提示前列腺存在异常,但这种异常既可能是癌变,也可能是良性的前列腺增生或炎症。“因此,看到PSA升高就断定为癌症,是过度恐慌;而对其持续异常视而不见,则是麻痹大意。正确的态度是:一旦发现异常,及时寻求医生的专业判断。”
“通过手术或放疗等根治性手段,我们将PSA水平成功降至0.2 ng/ml以下,医学上称之为达到‘根治性水平’,意味着疾病得到了理想的控制。”周骏教授介绍,治疗过程中PSA能否快速、深度地下降,直接反映了治疗的有效性。”同时,对于患者而言,规律、定期地监测PSA变化,是贯穿疾病长期管理中最核心,也是最经济便捷的一环,周骏教授强调,在长期随访中,如果出现PSA升高至超过0.2 ng/ml,可能出现生化复发,需要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专家呼吁:将主动健康管理融入生活
对于携带BRCA基因突变的前列腺癌患者,传统的药物治疗方案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周骏教授表示,这类患者的肿瘤特性通常更具侵袭性,疾病进展更快。
“针对BRCA基因突变的靶向药物,如PARP抑制剂类抗肿瘤药物等,能够像‘精确制导’一样,特异性地作用于肿瘤细胞的软肋,从而有效遏制肿瘤生长,延长患者的生存期。”周骏表示,目前最新的临床研究证据表明,将此类靶向药物与新型内分泌药物联合使用,可以产生“1+1>2”的协同效果。
然而,再先进的治疗技术,其根本目标仍是守护人民的生命健康。周骏教授强调,相较于晚期阶段的全力救治,将健康管理的‘端口’前移,主动防控,意义更为重大。
他结合临床案例深有感触地指出:“提升全民健康素养,将‘主动健康’的理念融入日常生活至关重要。”他最后向广大公众,特别是中老年男性发出郑重呼吁:50岁以上男性应每1–2年进行一次PSA检测,有家族史者则应提前至40岁。
推动前列腺癌的早筛早诊,不仅是提升个人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的关键,也是践行“健康中国”战略,优化社会医疗资源配置,减轻家庭与社会负担的必由之路。认知基因风险,重视一滴血背后的健康讯号,用科学武器守护男性健康。(张梦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