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神经内分泌肿瘤虽被归为罕见病,但它的‘罕见’不仅在于发病率低,更因症状隐匿、易误诊,让不少患者错过最佳治疗时机。”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肿瘤内科主任医师、中国神经内分泌肿瘤学分会(CNETS)主任委员依荷芭丽・迟教授在接受光明网专访时这样说道。
从发病率来看,神经内分泌肿瘤的“罕见”有明确数据支撑。依荷芭丽・迟教授介绍,我国2022年基于2.7亿人口的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显示,发病率仅为1.14/10万,远低于美国的十万分之六点二六。“这一差距并非完全是疾病本身‘罕见’所致,更重要的是基层医院对疾病认知不足、病理学诊断水平存在差异,很多病例被漏诊或误诊,直接拉低了我国的流行病学统计数据。”
比发病率低更棘手的,是疾病的“隐秘性”。依荷芭丽・迟教授解释,神经内分泌肿瘤的细胞在接近正常细胞阶段发生病变,生长速度与正常细胞差异不大——即便肿瘤已长到较大体积,甚至出现肝转移,患者也可能没有恶病质、疼痛、消瘦等典型恶性肿瘤症状。“正因如此,不少患者初诊时就已处于晚期;但也有幸运的患者,因重视健康体检,在检查中发现肝脏、肺部的占位性病变,或胃肠镜检查时发现胃肠部异常,从而得以早期干预。”
“早诊早治对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来说,意味着完全不同的预后。”依荷芭丽・迟教授以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为例,若肿瘤小于1厘米、处于早期,通过肠镜下黏膜下切除即可根治,5年无病生存率能达到98%,无需像直肠癌那样进行根治术切除肠道、清扫淋巴结;可一旦错过早期,不仅治疗难度增加,患者也要承受更多痛苦。
遗憾的是,该病前期误诊率较高,常因肿瘤形态学呈巢状生长、类似腺管结构,被误判为恶性肿瘤腺癌,“这两种疾病的治疗方式完全不同,误诊不仅会耽误最佳治疗时机,还可能导致过度治疗。”
在治疗方案上,神经内分泌肿瘤的复杂性需特别关注——它可发生于全身除头发、指甲、牙齿外的所有部位,不同发病部位、不同病理分级(G1、G2、G3)的治疗方案差异显著。
依荷芭丽・迟教授介绍,目前临床主要治疗药物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长效生长抑素类似物,对生长缓慢的肿瘤抑制效果好,能显著延长患者无进展生存期;第二类是靶向治疗药物,包括抗血管生成药物和 mTOR 抑制剂,第三类是化学治疗,以替莫唑胺为基础的方案(如 CAPTEM、STEM),适用于肿瘤负荷大、恶性程度高,或需要通过化疗降期后再手术的患者。
我国在神经内分泌肿瘤诊疗领域,正不断向国际先进水平靠近。依荷芭丽・迟教授提到,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早在2012年就成立了多学科诊疗(MDT)团队,涵盖外科、内科、介入科、内镜科、放疗科、影像科、核医学科、病理科等多个科室,每月开展会诊,为患者制定个性化诊疗方案;国内学者也积极开展临床研究,推动基础研究和临床治疗进展。
不过,医患对该病的认知仍有提升空间。依荷芭丽・迟教授坦言15年前因缺乏有效治疗药物,医生对该病的重视度不高,基层医院医生一年可能仅接触1-2例患者,导致专业人才匮乏;患者方面,随访意识也需加强。“我们会在患者本次门诊时,就提前预约好下次门诊号,确保规范随访——如果不这样做,患者可能因挂不上号导致治疗中断。” 她分享了一个案例:曾有一位三十多岁的患者,确诊时肝转移严重,体重仅三十多公斤,经规范治疗后肿瘤缩小、体重增长,后续接受肝移植和胰腺切除,如今已健康生活9年,陪伴和见证孩子成长。
对于有家族病史的人群,依荷芭丽・迟教授给出了特别建议:研究发现,约20%的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存在疑似或致病性基因突变,如MEN1(多发性神经内分泌肿瘤综合征基因)、VHL基因;若家族中有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建议先进行胚系基因筛查,家族成员也应进一步检查;若后代携带致病基因,可通过合法的试管婴儿技术筛选健康胚胎,避免致病基因传递给下一代。
采访最后,依荷芭丽・迟教授提醒公众:若体检时发现身体异常阴影,或胃肠镜检查发现胃肠息肉样隆起,应及时到专科医院进一步就诊。她强调,神经内分泌肿瘤虽罕见且隐秘,但只要早发现、早诊断、规范治疗,患者仍能拥有高质量的长期生存,“我们科室有很多存活十年以上且无复发的患者,他们的经历就是最好的证明。”(张梦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