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摘要:在“健康中国”背景下,公众对高质量、可信赖的医药健康科普需求呈现出爆发式增长,与专业信息供给不足、网络伪科学泛滥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医药企业作为拥有深厚专业知识、技术资源和传播渠道的市场主体,其参与科普工作对于构建多元化、立体化的大科普格局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其内在的商业基因也潜藏着侵蚀科普客观性与公益性的核心风险。
本文提出应当建立科学审核、企业自律与平台治理“三位一体”的系统性治理框架。这一框架既强调通过权威学术机构建立科学审核机制,保障科普内容的专业性;又要求企业完善内部合规体系,强化自律意识;同时还明确网络平台的信息传播主体责任,构建全链条治理体系。
一、引言:健康中国视野下的医药科普新命题
全民健康素养的提升是“健康中国2030”战略规划的核心目标之一。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公众对疾病预防、合理用药、健康管理等专业信息的需求日益迫切且趋于多元化。然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专业、权威的医药健康信息供给仍存在巨大缺口,导致网络空间成为公众获取相关信息的主要渠道,也为各种伪科学、虚假医疗广告提供了滋生的土壤。
医药企业的角色定位尤为特殊且关键。它既是拥有药学、医学、生物学等深厚专业资源的“信息富矿”,能够产出触及临床实践前沿的深度科普内容;又是不可避免带有商业诉求和市场竞争力的“逐利主体”,存在将公共科普资源异化为隐性营销工具的内在冲动。这种“公益属性”与“商业基因”的并存,构成了医药企业参与科普工作的基本矛盾。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与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为科技企业参与科普提供了根本遵循;市场监管总局等部门发布的《医疗广告认定指南》及中央网信办规范“自媒体”医疗科普行为的通知,则清晰划定了行为边界。本文正是在这一系列政策组合拳形成的新的监管环境下,重新审视医药企业的科普角色,探讨如何扬其专业之长,避其商业之短,使其真正成为提升全民健康素养的可靠力量。
二、医药企业参与健康科普的独特价值
《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2024)》显示,在全国10.74亿网络视听观众中,92.1%曾通过短视频平台接触健康科普内容,其中63%的观众已养成定期关注健康科普账号的习惯。医药企业的规模化、专业化介入,在一定程度上重塑了科普供给的版图,形成了与传统主体互补协作的新格局。其独特价值与实践进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专业资源的高度匹配性与内容深度化
医药企业,尤其是研发驱动型的企业,拥有包括博士、博士后研究员、临床开发专家在内的庞大研发团队。他们处于药物研发、临床研究的前沿,对疾病的发生机制、药物的作用靶点、研发过程中的失败与成功,以及不同药物在真实世界中的疗效与局限性有着最为直接和深刻的理解。这种源自研发一线的知识储备,使得企业能够产出超越教科书式说明的、更具深度与场景感的科普内容。
例如,它们可以利用三维动画精准模拟一款单克隆抗体药物如何在体内识别并攻击癌细胞,可以详细阐述一款慢性病药物为何需要长期坚持服用才能显现获益(即用药依从性的科学原理),也可以系统介绍在肿瘤免疫治疗中可能出现的“免疫相关不良反应”及其科学应对之道。这类高度专业化的知识,对于提升患者及其家属的疾病认知水平和自我管理能力,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资源投入与渠道触达的显著优势
相较于主要依赖项目经费的公益科普,医药企业通常拥有更为充沛的市场预算和资源,能够支持科普内容的精细化、多媒体化制作。无论是制作成本高昂的医学动画、系列化的高质量短视频,还是开发互动性强的患者教育H5或线上工具,企业都展现出明显的资源优势。
更重要的是,企业建立了直达目标受众的高效渠道网络。数以万计的线下零售药店可以作为科普传单、健康手册的发放点和讲座举办地;基于互联网的患者管理平台、疾病关爱APP、线上社群等,则能实现对特定疾病人群的精准信息推送与互动答疑;此外,面向医务人员的学术会议中也越来越多地嵌入了面向公众的科普环节。这种“线上+线下”“点对点”的传播能力,有效解决了传统科普“大水漫灌”、难以抵达“最后一公里”的困境。
(三)履行社会责任与构建品牌信任的战略选择
在ESG(环境、社会和治理)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的今天,参与规范的科普活动已成为医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CSR)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通过持续输出科学、中立、有益公众健康的知识,企业能够逐步摆脱过去在公众心中“唯利是图”的刻板印象,塑造其作为“全民健康合伙人”的专业、可信赖形象。这种基于价值输出和知识服务所建立起来的品牌信任,是一种更深层次、更可持续的竞争优势,能够形成“专业科普提升信任,企业声誉反哺科普影响力”的良性循环。国内外诸多领先药企已纷纷将患者教育、健康科普纳入其企业发展战略,设立了专门的部门与预算,这反映了行业发展的前瞻性趋势。
三、核心风险剖析:商业利益对科普公益性的侵蚀
尽管医药企业参与科普的优势显著,但倘若缺乏有效的“防火墙”机制,其商业动机便可能越过边界,对科普的客观性和公正性构成实质性侵害,主要风险集中于以下两个方面:
(一)内容“选择性倾斜”与公众认知偏差
这是最为普遍和隐蔽的风险。为了在市场竞争中突出自身产品,企业在科普内容的设计上可能采取系统性的话语策略:过度强调某类药物(尤其是自家产品)的治疗优势,同时有意或无意地弱化、淡化其潜在的副作用、禁忌症、适用人群的局限性,或者对存在竞争关系的其他治疗路径(如不同作用机制的药物、手术、物理治疗等)仅做模糊处理或选择性忽略。
例如,在科普某类降糖药时,极力渲染其心血管保护获益,却对其可能增加的泌尿系统感染风险或较高的价格一笔带过。这种经过精心筛选和裁剪的信息,会直接塑造公众片面的疾病认知和用药观念,引导其形成“某类药优于其他所有选择”的错误判断,进而干扰临床医患共同决策的过程,影响合理用药。
(二)“科普”与“营销”的边界模糊化
将产品推广信息伪装成中立、客观的科普知识,是典型的“灰色地带”操作,也是监管打击的重点。其常见形式包括:以“深度解析某某疾病”为标题和主体内容,通篇铺垫疾病的危害与未满足的治疗需求,行文至最后则巧妙地引向“而XX公司研发的XX药品,正是针对这一机制的革命性创新”;或者通过策划“专家访谈”“患者故事分享”等软性形式,在其中植入产品名称或暗示性疗效描述。
《医疗广告认定指南》的出台,正是为了精准识别和打击此类行为,其中明确将“利用介绍健康、养生知识等形式变相发布医疗广告”的情形纳入监管;《关于规范“自媒体”医疗科普行为的通知》也明确要求,网站平台应明确告知“自媒体”账号不得以介绍健康、养生知识等形式,变相发布医疗、药品、医疗器械、保健食品、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广告。
四、平衡之道:构建三位一体系统性治理框架
面对医药企业参与健康科普的双重属性,既不能因过度防范而限制其专业价值的发挥,也不能因放任自流而损害科普的公益性。需要通过构建系统性治理框架,在有效管控风险的同时充分释放其科普潜能,重点从以下三个维度协同推进:
(一)加强科学审核,筑牢专业内容防火墙
建立权威、高效的科学审核机制是保障医药科普质量的核心。建议由权威学术机构牵头,组建跨学科专家评审委员会,制定统一的科学评审标准。根据内容风险等级实施分类管理:对涉及疾病治疗、用药方案等专业性强的内容实行前置性专家评审。通过评审的内容应获得分级认证标识,并建立证据等级标注体系,明确标注所引用证据的可靠性等级。同时建立动态更新机制,根据医学进展及时更新审核标准,确保科普内容与学术前沿保持一致。
(二)强化企业自律,构建内部合规生态
医药企业应当建立完善的内部合规体系,将科普工作纳入企业治理架构。首先,确立“内容中立”原则,明确科普工作服务于公众健康素养提升的根本目标,严格区分科普活动与营销行为。其次,执行全面披露制度,在所有科普内容显著位置标明企业身份和支持关系,并提供“本内容仅作知识普及,不构成诊疗建议”的必要提示。最后,建立专业的内部审核流程,设立独立于营销部门的医学合规岗位,对科普内容实行全流程质量管控,确保其符合科学规范和伦理要求。
(三)完善平台治理,压实信息传播主体责任
网络平台作为医药科普内容传播的主要渠道,应当建立健全审核管理机制。一是完善内容审核标准,明确医药科普内容的准入门槛和负面清单,运用技术手段加强敏感信息识别。二是优化推荐算法机制,优先展示经过权威认证的科普内容。三是建立便捷的举报投诉通道,及时处理违规内容并公示处置结果。同时,平台应当要求科普内容发布者提供相关资质证明,并对接权威机构的认证信息库,构建从内容生产到传播的全链条治理体系。
展望未来,医药企业的深度参与将有助于构建更加多元、立体的健康科普新格局。通过持续的制度创新和实践探索,我们有望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医药科普发展之路,让专业健康知识更好地惠及公众,为全球健康治理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致谢/作者贡献声明:本文在构思、框架设计与最终定稿过程中由光明网记者战钊完成。写作过程中使用了大型语言模型(DeepSeek等)作为辅助工具,作者对AI生成的内容进行了必要的校对与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