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近期,四川大学华西基础医学与法医学院姜楠教授和应国量副教授科研团队历经4年科研攻坚的“微纳米多孔载干细胞水凝胶微球”技术取得重大突破,有望改变软骨缺损“治标难治本”的临床困境。该技术通过一次性微创注射即可实现关节软骨的结构与功能重建,目前已完成临床前实验阶段,正加速进行临床试验和中试产线搭建。
膝关节软骨是人体自带的“天然减震器”,这块厚度不足5毫米的组织一旦损伤,不仅引发持续疼痛和功能障碍,甚至可能导致骨质暴露。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65岁以上老年人群的骨关节炎发病率已高达49.7%。软骨缺损已成为中老年人失能、生活质量下降的重要诱因。
“现有用于软骨修复的干细胞疗法不仅干细胞保留率低,再生缓慢,且治疗成本高昂,为患者带来身心与经济双重负担。”该技术主要完成人游畅同学说,团队创新研发干细胞原位负载技术,通过构建微纳米级多孔微球,使孔隙率达80%以上,干细胞负载率提升5倍,且通过关节腔注射即可完成治疗,显著缩短手术时间。
另外,团队独创的“低温液滴微流控技术”能够实现精准、规模化生产,每小时可稳定制备20-30万颗均一微球,成本降低至传统疗法的三分之一。
“这一技术突破使患者能够获得更持久、可靠的修复效果,新生软骨在结构与功能上更接近天然组织,不仅大幅缩短康复周期,减轻康复过程中的痛苦与不便,也能够显著降低因细胞存活不足导致的治疗失败风险,减少了二次治疗的需要。”四川省骨科医院副主任医师高志说。
“从‘止痛’到‘治本’,我们正推动再生医学的范式转变。”该技术相关负责人姜楠教授说,目前,“微纳米多孔载干细胞水凝胶微球”技术已经取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正在申报FDA认证及第三类医疗器械资质。未来,这项技术的推广势必造福更多软骨损伤患者。(罗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