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光明网讯 8月23日,“第十六届北京中西医结合临床肾脏病大会”在北京中西医结合肾脏疑难病会诊中心召开。本次大会由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肾脏病专业委员会主办,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肾病科、北京中西医结合肾脏疑难病会诊中心联合承办,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数字健康专业委员会协办,以“聚焦临床难点、深化中西医融合、破解肾病防治难题”为核心目标,汇聚50余位来自北京多家三甲医院的肾脏病领域权威专家。
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副会长谢院生
作为连续举办16届的学术活动,本次大会始终坚守“以临床问题为导向,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的宗旨。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副会长、肾脏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同时担任北京中西医结合肾脏疑难病会诊中心主任的谢院生教授,在开幕式致辞中明确表示,大会坚持“中医与西医相结合、学术讲座与讨论相结合”的特色模式,邀请的讲者、主持人及讨论专家均来自北京各大顶尖医院,不仅具备丰富的临床实战经验,更拥有深厚的学术造诣,通过高质量的学术报告、精准的点评与开放的研讨,为参会者提供切实可行的临床思路与解决方案。
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秘书长刘刚
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秘书长刘刚表示,肾脏病专业委员会历经多年深耕,打造的这一学术品牌已沉淀深厚历史底蕴、具备强大生命力,其“线上线下联动交流、实时传递最新学术动态”的创新形式,为学会旗下其他90余个专业委员会提供了可借鉴的宝贵经验。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党委书记刘震从公共卫生视角切入,提及慢性肾脏病发病率逐年攀升的严峻现状——该病已成为全球性重大公共卫生问题,给患者、家庭及社会带来沉重负担。他强调,中西医结合在应对疑难肾脏病、提升临床疗效、服务人民群众健康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优势。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会长陈香美院士在致辞中提出两大核心目标:一是促进中西医深度融合,既要深入挖掘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也要积极吸收现代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探索中西医在肾脏病领域的理论结合点、方法契合点与疗效协同点,推动三大医学体系在理论与实践层面的深度交叉融合;二是持续提升临床疗效,中西医结合的生命力在于疗效,需以科学的数据与确切的疗效,充分证明中西医结合诊疗肾病的优势与价值。
开幕式后,大会进入学术交流环节,围绕肾小球疾病、肾小管间质疾病、肿瘤相关性肾病、急危重症及肾脏替代治疗四大专题开设学术专场,13位专家带来精彩纷呈的学术报告。
肾小球疾病专场,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吕继成教授解析《IgA肾病治疗策略》;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占永立教授探讨《膜性肾病中西医结合治疗》;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吴杰教授分享“肾三联”治疗慢性肾脏病的理论与实践。
肾小管间质疾病专场,谢院生教授系统讲解《遗传性肾小管间质疾病的诊治》;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杨莉教授阐述《药物相关性肾小管间质肾损害的诊治进展》;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刘玉宁教授提出中医防治肾间质纤维化的基础与临床思路。
肿瘤相关性肾病专场,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刘刚教授、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饶向荣教授等分别就实体瘤、非实体瘤相关肾损害的诊疗策略展开分析;急危重症及肾脏替代治疗专场,北京大学国际医院于峰教授、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周建辉教授等聚焦补体介导疾病诊治、腹膜透析研究与应用进展等前沿话题。每个专场均设置深度讨论环节,20余位专家各抒己见、碰撞思想,为临床难点问题提供多维度解决方案。
闭幕式上,谢院生教授系统总结大会13项核心临床要点,涵盖IgA肾病诊疗路径、膜性肾病中西医结合方案、“肾三联”用药注意事项、肾小管间质肾病病因鉴别、中药治疗肾脏纤维化的适用阶段与风险防范,以及肿瘤相关性肾损害的精准诊断策略、腹膜透析发展方向等关键内容,为全国医务工作者提供极具价值的临床指导。他特别强调,中西医结合肾脏病诊疗需始终坚持“临床问题导向”,通过多学科协作推动精准化发展,切实提升患者诊疗效果。
据了解,北京中西医结合肾脏疑难病会诊中心作为中西医结合肾脏疑难病诊疗领域的重要平台,该中心长期致力于整合北京三甲医院优质医疗资源,汇聚肾脏病领域权威专家,为疑难肾病患者提供精准会诊服务,同时搭建高水平学术交流桥梁,推动中西医结合诊疗技术的创新与普及。未来,该中心将继续发挥平台优势,持续推动中西医结合肾脏病学的发展,为更多疑难肾病患者带来福音,为提升我国肾脏病诊疗水平贡献更大力量。(记者张梦凡 田新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