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光明网讯 当不同家庭面对大病治疗时陷入 “想治不敢治” 的经济困境,当老年人慢性病管理、肿瘤患者个性化治疗等需求与现有医疗资源配置存在差距,构建一套更高效、更普惠、更贴合民生的高质量医疗服务体系,成为解决这些现实痛点的关键。8月17日上午在北京举办的高质量医疗发展圆桌会上,专家学者和企业代表围绕如何构建高质量医疗服务体系,从政策引导、临床实践、患者需求等多个维度展开了全面且深入的探讨。
当前中国医疗领域在微观层面效率较高,但宏观效率仍有待提升。“在此背景下,高质量发展概念的提出恰逢其时。”上海市卫生和健康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金春林表示,医疗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丰富,不仅包括医疗技术从传统向精准医疗、基因治疗等先进技术的转变,还涵盖价值医疗的理念,即要在技术先进性和费用可承担性之间寻求平衡,同时要充分尊重患者意愿,重视患者体验。
金春林介绍,自2016年我国提出健康中国概念以来,医疗模式正逐步从以医疗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旨在全方位、全周期、全人群维护人民健康。然而,实现健康中国的具体抓手仍在探索中。当前,老龄化加剧带来诸多影响,不仅冲击经济发展,还改变了医疗服务供给需求。同时,医疗费用增长迅速,尽管未来增长速度可能受到医保增长放缓、经济下行和老龄化等因素的遏制,但健康需求的膨胀与医保资金的减少形成矛盾,再加上医疗机构的快速扩容,使得医疗资源配置面临挑战。
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方面,金春林提到,要实现 “三个转变,三个提高”。发展方式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提高医疗质量;管理模式从粗放型向精细化管理转变,通过引入循证医学、卫生技术评估等手段,寻找最佳临床路径和治疗手段;投资方向从医院发展建设向扩大分配转变,提高医务人员待遇。他以透析治疗为例,腹膜透析和血液透析效果相近,但腹膜透析费用更低且可居家进行,若能合理引导患者选择腹膜透析,每年可节约大量医疗费用。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血液科主任刘澎教授从临床医生的角度出发,认为高质量医疗发展要合理运用有限的医疗资源,造福更多百姓。他认为,国家应明确基本医保的功能和覆盖范围,动态评价医保目录,同时开拓多层次、多渠道的商保等创新支付方式,满足不同患者的需求。此外,对医院和医生的考核应更加注重医疗效果和结局,而非单纯追求效率。
刘澎还表示,患者需求应在高质量医疗发展中得到充分重视。肿瘤患者有根治、延长生命和提高生活质量三个目标,医疗服务应根据患者需求提供相应选择。对于企业,在鼓励创新的同时,要给予其创新的资源和空间,平衡好医疗公平与企业创新的关系。以多发性骨髓瘤治疗为例,创新药物的不断涌现改善了患者疗效,早期识别患者、多学科协作、创新药的应用以及多元化支付渠道的建立,都是高质量医疗在疾病治疗中的实践体现。
觅健市场品牌中心总监、患者运营负责人柳伊婷从患者角度分享了对高质量医疗发展的看法。她表示,肿瘤患者对医疗资源需求迫切,高质量医疗发展对改善他们的生存现状至关重要。通过对患者生存现状的调研发现,患者在抗癌过程中面临身体痛苦、心理压力、社交困难等诸多困境。从患者视角来看,高质量医疗发展意味着精准治疗获益、全周期健康管理、经济可及与心理负担减轻、技术和信息工具赋能以及公平的医疗资源。
强生创新制药中国区副总裁陈建表示,强生创新制药扎根中国40年,见证了中国医药行业的发展。在构建高质量医疗服务体系方面,强生不仅在产品创新上发力,还积极参与医保谈判,让患者用得起药,同时参与医疗生态系统建设,推动各方协作,实现患者获益最大化。
高质量医疗服务体系的构建需要政府、医疗机构、企业、患者组织等多方协同合作。通过优化政策引导、提升临床实践水平、关注患者需求、鼓励企业创新等多方面举措,实现医疗服务的高质量发展,为群众提供更优质、更可及、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服务。(记者 焦子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