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7月10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公布《86个罕见病病种诊疗指南(2025年版)》。
据了解,2018年,国家发布《第一批罕见病目录》并配套出台诊疗指南,纳入121种罕见病。此次是针对2023年9月发布的《第二批罕见病目录》中的86种罕见病制定指南,进一步扩大了罕见病诊疗规范的覆盖范围,使更多罕见病患者能够受益于规范化诊疗。
此次新指南制定过程中,汇集了国内多学科领域的顶尖专家,经过反复论证与修订,在疾病临床表现、诊断流程、治疗原则及随访管理等方面有了更深入细致的阐述。例如,针对一些此前诊断困难的罕见病,新指南明确了更多早期筛查线索,像肢端肥大症强调关注“新发糖尿病+关节痛+下颌咬合不良”三联征,有助于基层医生更早识别疑似病例,减少漏诊。在鉴别诊断方面,如ANCA相关血管炎,新指南详细说明需与感染、肿瘤严格区分,避免误用免疫抑制剂。
此次发布的诊疗指南涵盖了软骨发育不全、获得性血友病等86种罕见病。指南针对每种疾病的临床表现、诊断流程、治疗原则及随访管理等方面作出了详细规定,为各级医疗机构开展罕见病诊疗工作提供了清晰指引。
以软骨发育不全为例,指南中明确指出,这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主要表现为非匀称性身材矮小,易引发脊柱畸形、呼吸功能障碍等并发症。对于确诊患儿,需建立长期随访机制,由儿科、骨科、呼吸科等多学科团队联合评估,制定个性化干预方案,最大限度保障患儿健康成长。
数据显示,我国罕见病患者约2000万人,每年新增患者超20万人。目前,已有90余种罕见病用药被纳入国家医保药品目录,大幅减轻患者负担。(张梦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