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医务工作者要不忘初心,医务人员做健康科普其实是情怀的力量。”
——吴畏 福建省立医院
福建省立医院副主任医师,医学硕士,从医二十年,长期从事内科及危重症临床工作,福建省健康教育专家组成员,抖音科普自媒体“心脏科吴主任”创始人,38万粉丝。
医学科普需要不断学习磨合
2018年开始,我尝试进行互联网医学科普,当时经过团队磨合,入驻了科普平台,开始拍摄一些有关于心血管和大众健康的科普视频,当时做线上科普的医生还比较少,通过几年的努力,粉丝数最高达到40多万。从开始做科普到现在已经有六年时间,制作短视频超过800个,上线在多个短视频平台。
科普和临床类似,想要创作出合格的科普作品,需要不断地学习磨合,经历挫折和学习的过程,让科普更加通俗、接地气,偶尔点缀一些娱乐性内容引起大众兴趣,才能让科普输出更加完善,更加符合大众需求。此外,进行短视频科普时知识点不要太分散,要短小精悍,集中讲清楚一个疾病的一个知识点,这样的输出大众比较容易理解和记忆。
医学科普的独特性在于必须保持科学严谨性,这是排在首位的,因此医生要尽量讲自己擅长领域的科普,对于每一个作品严格审核,并且查阅最新权威资料。如果偶尔讲一些自己专业领域之外的作品,一定要请相关专业人士进行审核。
防控高血压做好三部曲
高血压是心血管疾病永恒的话题,也是最重要的话题之一。据《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22》推算,中国心血管疾病现患人数3.3亿,其中高血压患病人数高达2.45亿。对于这些人群来说,最重要的就是三部曲。
很多心脑血管疾病,尤其是高血压,早期没有任何症状,甚至连头痛都不会有,因此一定要注意筛查。高血压的筛查其实非常简单,在家或者到医院体检机构测量一下就能够得知血压情况,一旦出现血压值升高,发现有可疑的高血压,就应当进入到三部曲,即筛查——治疗——再评估。
首先就是筛查后进一步的准确评估,确定是否为高血压,以及属于低危、中危、高危、很高危哪个分层。其次,要详细筛查高血压相关并发症,如高血糖、高血脂、高尿酸等,一旦发现,要进行相应的治疗。
准确评估以后,可以进入到治疗阶段。目前高血压治疗以药物治疗为主,少部分单一轻度高血压,可以通过改变生活方式,加强运动、控制饮食、戒烟戒酒等,来调整血压。
治疗完成后,应当进行再评估,观察治疗后的效果,是否已经将血压控制到理想范围、正常范围、目标范围。
此外,在很多人的认知中,吸烟只是影响肺部健康。但实际上,吸烟对心血管的影响更为危险。香烟中的尼古丁等物质,会引起血管的强烈收缩,加重动脉粥样硬化进而导致冠心病、心肌梗死、脑梗等疾病的发生。
特别是吸烟10年以上,每天抽烟超过10支的患者,危险度更高,有可能成为独立因素。如果已经得了心肌梗死再来戒烟,对人体已经造成了极大的伤害,因此一定要及时戒烟。但是任何时候戒烟都不晚,即使是现在戒烟,也可以避免下一次的心肌梗死。戒烟什么时候最好?其实就是现在,未来的你一定会感谢现在的努力。
血脂报告读懂这四项
除了高血压以外,高血脂也是心血管疾病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同样也是在前期无症状,需要通过筛查来发现。通常情况下,我们的血脂报告上有血脂四项,包括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
甘油三酯的标准值要小于1.7,如果1.7以上就代表升高,1.7~2.3是临界,大于2.3就是明显升高。甘油三酯最容易受到饮食影响,但不是主要来源于肉类,而更多是碳水化合物和甜食,因此如果甘油三酯升高,一定要控制主食和甜食的摄入。
总胆固醇的参考指标一般在5.2以下,5.2~6.2是临界,大于6.2属于明显升高,胆固醇高也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低密度脂蛋白(LDL)是四项中最重要的一项,也是容易被忽视的一项。科学研究表明,低密度脂蛋白对以冠心病为代表的心脑血管疾病影响最大。胆固醇在血液中常以脂蛋白的形式存在,而血浆中低密度脂蛋白是运输内源性胆固醇的主要载体,它在血管内沉积,很容易进入血管壁,形成斑块,进而损害到心脑血管,引发心绞痛、心肌梗死、脑动脉硬化、脑梗死、脑出血等疾病。一般来说,对于没有任何心脑血管危险因素的人而言,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合适水平为≤3.37mmol/L,如果在3.4~4.1是轻度升高,大于4则是明显升高。
最后,高密度脂蛋白与低密度脂蛋白完全相反,高密度脂蛋白是一个相对好的蛋白,具有将肝外组织内的胆固醇运送到肝脏进行分解代谢,排出体外的作用。高密度脂蛋白数值越高,心血管疾病风险反而降低。(康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