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警惕“悲春”情绪,关注高压职业人群
首页> 光明医药> 要闻 > 正文

警惕“悲春”情绪,关注高压职业人群

来源:光明网2024-04-30 20:16

  “四月是残酷的季节,鲜花盛开,人们却生病死亡。”100多年前,诗人托马斯·艾略特写下《荒原》,直观地将春季与残酷、生病甚至死亡联系在一起。北京回龙观医院康复科副主任医师刘琳对此感受颇深,“三四月份可以说是我们医院患者最多的时候,其中,抑郁症职场人群占了很大一部分。”

  国家卫健委在《探索抑郁症防治特色服务工作方案》中,将高压职业人群列为抑郁症四大重点人群,足见情况之严峻和国家之重视。

  适值“五一国际劳动节”,刘琳呼吁社会关注职场人群心理健康问题,正确对待工作及生活压力,并鼓励抑郁症患者接受正确的治疗,真正回归高质量的工作和生活。

  40岁高管压力过载,抑郁症两度复发

  身处职场的人群,多为青壮年,他们既是家中的顶梁柱,又是单位团队的主力,背负着家庭的责任以及社会的压力。一旦患上抑郁症,疾病会从情绪、躯体、认知等多个维度“吞噬”患者正常生活和工作能力,若不规范治疗,极易反复发作。因此,职场人群对社会功能的恢复,以及药物治疗的安全性等都有更高的需求。

  去年春天,一位40岁的女高管黄丽(化名)来到刘琳的门诊。“这是一个典型抑郁症多次复发患者,且每次发病都有直接的压力源。从她身上,我们能直观看到高压职业人群常见的抑郁症表现及对工作生活的影响。”刘琳对该患者印象深刻。

  13年前,黄丽因工作能力出众,顺利升职。但管理团队、自主决策带来的压力随之而来并日渐加剧,她变得多虑,睡眠困难,做事没信心,时常唉声叹气等。被确诊为抑郁症后接受三个月的药物治疗,但因副作用自行停药。

  “自行停药这是很多首发病人的共性问题,”刘琳指出,有数据显示,抑郁症的复发率高达50%~85%,其中50%的患者会在疾病发生后的2年内复发。用药不规范就是复发率高居不下的“元凶”之一。黄丽接下来的经历充分验证了这一点。

  2021年,其所在公司业务难以拓展,收入大幅下降。此时,黄丽所面对的压力已不同于10年前,除了工作,还有房贷、育儿、父母赡养等生活压力。黄丽被确诊为抑郁症复发,自认为已经完全恢复后再次自行断药。

  2023年初,黄丽感染新冠后再次受到抑郁情绪侵袭:工作没斗志,感觉丧气萎靡,注意力难以集中。再次复诊,继续药物治疗。但服药后动力依然不足,日常工作难以激发斗志,每次开会或布置任务前自己都要喝点酒或咖啡提振精神,疲乏等躯体症状也未见明显改善。

  职场人群抗抑郁: “既要、又要、还要”

  刘琳分析表示,抑郁症是包括遗传、生物、心理、内分泌以及社会环境等多因素引发的一种易复发的疾病,因其复杂性,没有人能预料到这只“黑狗”何时再次叩门,因此坚持规范治疗至关重要。“门诊中我们经常叮嘱患者,治疗需要足够的时间,比如服药至少要坚持两周以上,才能逐渐看到效果;服药后需要遵医嘱维持治疗,才能减少复发风险。”刘琳强调。

  药物治疗是抗抑郁症的主要治疗手段。当前主流抗抑郁药大多基于单胺假说研发,主要作用于5-羟色胺(5-HT)、去甲肾上腺素(NE)和多巴胺(DA)中的一个或两个,虽总体有效,但治愈率尚不理想,部分症状维度在治疗中仍是难点。而像黄丽这样的职场人群,又往往存在“一揽子”治疗需求:既要改善负性情绪,提升正性情绪,又要确保安全性,减少不良反应,还要服用方便。

  刘琳指出,抑郁症的症状“千人千面”,关键在于对症下药。“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的抗抑郁治疗局限在对负性情感的改善,这与5-HT和NE相关,目前主流抗抑郁药也大多作用于这两个神经递质。像黄丽这样,接受治疗后依旧动力不足的患者,是典型的正性情绪缺失,这与DA相关,治疗中我们也在不断针对患者的个性化需求调整药物。”

  事实上,抗抑郁药物研发方面,同样基于单胺类假说也在迭代更新。以首个国产自主研发抗抑郁创新药若欣林(盐酸托鲁地文拉法辛缓释片)为例,临床前研究显示,其对5-HT、NE和DA均具有再摄取作用。上市以来广泛的临床应用也表明,该产品在全面改善抑郁症状的同时,提升正性情绪和认知能力,促进社会功能恢复,且安全性较好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符合职场抑郁症患者的多重治疗需求。随着越来越多创新药物的普及和应用,抗抑郁治疗也加速进入满足患者“既要、又要、还要”多重需求的新时代。

  专家支招五点,有效预防抑郁症

  在五一即将到来之际,刘琳也为广大职业人群提供了五条预防抑郁的小贴士:

  首先,确保规律生活。生物节律的紊乱会影响情绪变化,导致脑内神经递质生物学改变,从而影响情绪。

  其二,保证足够的睡眠。控制手机的使用,营造良好的睡眠环境。睡前一小时内不要做剧烈运动,宜听听轻音乐,或者呼吸冥想、正念放松等。

  其三,遇到压力和应急事件,不要独自一人闷着,不要钻牛角尖儿,一定要积极寻求帮助,及时排解负面情绪。

  其四,运动是改善抑郁情绪的重要方式,建议,一周至少要运动3-5次,每次半小时以上。

  其五,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建立自己的朋友圈,让压力有排解的场所和方式。

  最后,如果出现心情压抑、情绪低落、体验不到愉快感、精力下降伴食欲下降、失眠多梦、反应迟钝,自我评价差,经常感到无助、无用,自责内疚,悲观失望等情况,甚至出现自伤自杀念头,且症状持续两周以上,就要高度警惕罹患抑郁症的可能,需及时就诊。(健文)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印度客机坠毁爆炸 警方说已找到超200具遗体

  • 联大紧急特别会议要求以巴冲突方立即无条件永久停火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2025年3月,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子午工程二期正式通过验收,建成了国际上综合实力最强的空间天气地基区域监测网络。
2025-06-13 09:45
前不久,一场人形机器人格斗擂台赛引发了全球关注。
2025-06-13 09:44
系外行星大气研究对理解行星形成、演化和宜居性具有重要意义。
2025-06-13 09:38
地磁暴,是由太阳表面活动引起的地球磁场全球性剧烈扰动现象。据中国气象局国家空间天气监测预警中心消息,受5月31日太阳爆发活动影响,北京时间6月1日14时至2日14时,先后出现了6小时特大地磁暴。
2025-06-13 09:37
中外科学家团队在广东省肇庆市怀集县取得四足类足迹的重要发现,首次记录了华南白垩纪地层的哺乳形类及恐龙足迹组合。
2025-06-13 09:35
“如果你是一名文科生,将有机会学习数学和计算机,将来可能成为人工智能方面的研究生”,这是不久前,复旦大学教育教学改革发布会上传出的消息。
2025-06-12 18:17
一种新的神经细胞网络是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
2025-06-12 09:52
这一机器人仿生手灵感源于人类手部的生物智慧。
2025-06-12 09:46
冬虫夏草学名叫“中华线虫草”,其实是一种寄生蝙蝠蛾幼虫的真菌。线虫草在白垩纪就已经寄生蚂蚁的基干类群,学会了“操控蚂蚁”,而这类寄生蚂蚁的线虫草,正是如今最繁盛的一支。
2025-06-12 09:43
来自NASA的3位科学家分析了2020—2024年间坠落地球的523颗“星链”卫星在不同太阳活动水平的轨道变化。美国《商业内幕》网站报道称,很多科学家担心“星链”卫星可能会以人们尚不了解的方式破坏大气层。
2025-06-12 09:40
天气越来越热,我们中医院急诊西北角的药膳坊门前,同样“火热”。现在,“中医药+餐饮”在很多地方越来越火,药膳面包等产品吸引了很多消费者,也带动了更多人了解中医药知识和养生理念。
2025-06-12 09:37
中毒、缺氧、病原体侵袭……这些突如其来的“变故”会诱发生命应激反应。
2025-06-11 09:27
传统人工智能研究聚焦于物体识别准确率,却鲜少探讨模型是否真正“理解”物体含义。
2025-06-11 09:26
为满足小农户的粮食干燥需求,该所联合国内多家单位研制出智能化可移动牵引式烘干机。
2025-06-11 09:25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有序推动绿电直连发展有关事项的通知》,提出以满足企业绿色用能需求、提升新能源就近就地消纳水平为目标,建设绿电直连项目。
2025-06-11 09:23
 地处浙皖赣三省交界处的钱江源—百山祖国家公园候选区,由衢州市开化县的钱江源园区与丽水市的百山祖园区组成,总面积约747平方公里。
2025-06-11 09:23
为发挥警示作用,切实推动问题整改,第三轮第四批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9日对第一批典型案例进行集中公开通报。
2025-06-10 10:04
6月8日,国产人形机器人携手机器狗攀上湖北燕矶长江大桥,挑战在全球最长猫道上行走。
2025-06-10 10:03
夏日,生机勃勃,在北京市温榆河公园“生态心”区域,这里没有人工干预和打理,一切都在“野蛮”生长。
2025-06-10 10:02
日前,位于重庆巫山的五里坡管理中心在科研监测中发现了2个新属共8个新物种,这是继2022年发现4个新物种后该中心在五里坡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再次发现新物种。
2025-06-10 09:59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