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以匠心守初心 “眼球上绣花”诠释精湛医技
首页> 光明医药> 要闻 > 正文

以匠心守初心 “眼球上绣花”诠释精湛医技

来源:光明网2024-04-01 10:21

  眼科,是医学领域中的精细种类,其手术被称为“在眼球上绣花”。眼科医生,每天穿梭在裂隙灯、显微镜下与黑暗扳手腕,抢时效,用一丝不苟和精湛技艺扫除眼疾患者眼前的阴霾,以无限仁爱之心,捍卫患者的生命之光。

  一分为二,“特殊角膜”多用缓解紧缺难题

  拥有健康的角膜,才会看到明亮的世界,但并不是所有人都拥有健康的角膜,目前,我国角膜盲症患者数量庞大,治疗角膜盲症患者需要稀缺的角膜材料,才可能摆脱在黑暗中生活。

  每一例恢复光明的角膜盲症患者背后,都离不开角膜捐献者们大爱无私的奉献、每位眼库工作者与医者的日夜兼程。这天深夜,北京爱尔英智眼科医院接到了一个来自爱尔眼科角膜库的紧急电话,电话那头的工作人员表示,有一枚很特殊的角膜供体,苦于找不到“敢于”接收它的医院以及合适的受捐患者,想知道爱尔英智能否接收。

  中国医师协会眼表与干眼学组委员、爱尔眼科医院集团北京区CEO、爱尔眼科角膜病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李绍伟教授详细了解后,毅然接下这枚特殊角膜,“捐献角膜的逝者和家属非常了不起,他们愿意把角膜捐献出来,将光明延续下去,十分令人感动钦佩,我们能做的,就是全力以赴不辜负他们的心意。”

  原来,这枚特殊的角膜来自一位34岁的年轻男性,捐献者生前做过全飞秒激光近视矫正手术,相当于在角膜基质层切出了一枚透镜,使角膜拥有了400度的屈光度数。

  如果用这枚角膜做常规的穿透性角膜移植手术,会给接受手术的患者带来约400度的远视,严重影响到患者视力。但显然李绍伟想得更为深远,不局限于特殊角膜能否用,而是在想怎样利用这一枚角膜去救助两名患者。

  “我国角膜盲患者约有400万人,而每年实施的角膜移植手术还不到1万台,角膜资源极其紧缺,如果能充分利用好这份珍贵的礼物,就能救助到更多患者。”经过反复研究讨论,李绍伟有了一个很巧妙的想法。

  这枚角膜的角膜内皮非常健康,可以做一台角膜内皮移植手术;剩余带度数的角膜基质,可以给同样近视的角膜病患者做一台板层角膜移植手术。

  心系患者,迎难而上成就“手术刀尖上的舞蹈”

  守护光明,是李绍伟愿意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这既是他对患者的承诺,也是对自己和团队的要求。正因如此,从医三十余年的他从未有过任何懈怠。始终迎难而上,在一次次挑战“手术禁区”的途中,他为无数家庭带去了光明和希望。精益求精,锐意进取,李绍伟和爱尔眼科的医者们在眼科学的道路上不断前进和探索,从未停歇。

  由于这枚角膜供体很年轻,角膜内皮贴合得非常紧密,而这里也是角膜最纤薄脆弱的“禁区”所在,仅仅是将其掀起这样轻微的动作,都容易造成破裂,更别说要完整剥离整片角膜内皮。对于这么年轻的供体角膜,通常的办法是利用飞秒激光或板层刀,将角膜内皮连同部分角膜基质一同切下,这就变成了DSAEK手术。但DSAEK手术相较DMEK手术来说,有较明显的弊端,视力效果也较差,恢复也慢。所以,这台DMEK手术的成败,将成为能否用一枚角膜救治两位患者的关键所在。

  “手术的确很难很险,但对患者来说这是效果最佳的方案,把困难留给医生,把希望带给患者,这是作为医生义不容辞的责任。”完成过上万例角膜移植手术的李绍伟有着丰富的经验和技术,此前就完成过此类手术,因为他没有丝毫犹豫,再一次选择迎难而上。

以匠心守初心 “眼球上绣花”诠释精湛医技

李绍伟为眼疾患者实施手术

  经过慎重检查筛选,李绍伟决定为一位患大泡性角膜病变并伴有白内障的患者,实施DMEK角膜内皮移植联合白内障手术。在做好所有完备术前准备的基础上,手术如期开展,李绍伟凭借独到的“手上功夫”,以万分的细致与耐心,使得这台高难度手术得以成功完成。古有匠人在方寸间雕琢天地,今天李绍伟也在这小小的角膜上创造出奇迹。

  匠心独运,细微之处见极致

  巧合的是,经过对预约登记等待手术的患者进行仔细筛查后发现,其中一位患者正好可以利用这枚角膜做深板层角膜移植手术。这位年轻的患者是圆锥角膜晚期,检查结果显示,他的眼轴长度为25.69mm,等于有400—500度左右的轴性近视,和角膜供体自带的400度屈光度数恰巧吻合,并且他的角膜内皮十分健康,与这枚特殊的角膜有着“天作之缘”。

  这样一台手术就能为患者解决圆锥角膜和近视两大问题,手术方案非常完美。但李绍伟仍然精益求精,据悉,圆锥角膜作为一种常见眼病,发病率高,约为1/500-1/2000,在为这部分患者做角膜移植手术时首先必须得考虑角膜的排斥反应问题,所以在为这位圆锥角膜患者设计手术方案时,李绍伟决定采用目前非常先进的飞秒激光辅助深板层角膜移植术,手术效果和视觉质量会更优秀。

  借助先进的仪器设备,凭借充满智慧的手术设计和精妙绝伦的手术技巧,这台手术在李绍伟手下同样完成得非常完美。

  多年的从业经验,高超的手术技术,让李绍伟成为爱尔眼科的“网红角膜手术专家”。也正因为技艺精湛,能力超群,为人谦逊,越来越多的“渴望光明”的患者从全国各地慕名而来,而其中也不乏外国友人的身影。

以匠心守初心 “眼球上绣花”诠释精湛医技

李绍伟和团队成员共同探讨疑难眼病案例

  李绍伟热爱挑战,而他天生有一双“妙手”。一些操作起来十分困难的疑难杂症在他手中也变得“乖巧”。每一场手术之前,他都会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针对性地为患者提供最优的治疗方案。他专注角膜病、白内障等的临床和基础研究。完成各类疑难白内障手术4万余例,角膜移植手术1万余例,致力于白内障防盲手术的推广和培训。改进了角膜内皮移植手术方法,创造性地提出了上皮瓣下胶原交联技术,首创了晶体前囊膜保护角膜内皮的白内障手术技术,在国内率先开展了飞秒激光角膜移植手术,他总结了中国人高度近视眼人工晶状体计算经验公式(LAW1,LSW2公式)并得到广泛采用,显著提高了计算准确度。同时,在他的倡导和率先垂范下,还在爱尔眼科形成了一套系统的眼科医生培育体系和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

  践行医者仁心,将人间大爱温暖传递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报告,中国是近视大国,近视人数已达6亿,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会有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做近视手术,而做过近视手术的特殊角膜供体也会越来越多。

  角膜盲患者复明的有效手段是角膜移植,对于生活在黑暗中的角膜盲症患者而言,每一场角膜移植手术都是一场“生命的赠礼”,这是捐献者留给世间最后的温暖,也是角膜病患者重启人生的一把钥匙。如何运用好这些宝贵的角膜材料,如何创新运用更先进的手术技术,是李绍伟与很多眼科专家目前正努力探索的新课题。

  同时,李绍伟还呼吁广大民众积极参与角膜捐献志愿,爱尔眼科“瞳聚角膜捐献及移植预约系统”,能够为罹患角膜盲症的患者提供角膜移植手术预约服务、为困难角膜盲症患者提供公益救助服务,并为有角膜捐献意愿的爱心人士提供登记协助。

  择一业,精一技,钻一生。三十多年永攀眼科医学高峰,李绍伟以一颗匠心、恒心,成就了“医者仁心”。(潘静怡)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铁路物流运输助力春耕生产

  • 辽宁营口:“北粮南运”运输忙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最近,全国多地将DeepSeek等人工智能系统应用于政务和公共服务。
2025-02-20 14:40
DeepSeek引发的冲击波仍在持续:不仅多个平台宣布接入DeepSeek,各个行业也密集搭上这趟“快车”。2月4日,DeepSeek系列大模型正式上线昇腾社区,开发者可一键获取DeepSeek系列模型,并支持昇腾硬件平台上开箱即用。
2025-02-20 10:02
近日,全国首套大型智能化森林火灾救援处置训练设施顺利通过最终验收,在国家西南应急救援中心正式交付使用。
2025-02-20 02:50
19日,科学家们在国际学术期刊《天体物理杂志快报》发布了“天关”卫星的最新发现。
2025-02-20 02:50
夜幕低垂,驾车穿行在贵州兴义环城高速公路的隧道中,柔和光线如点点星光洒下,为隧道披上一层温暖的光纱,照亮往来的车辆。
2025-02-20 02:50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吉林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时强调,要推进科技创新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整合科研资源和力量,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优化创新生态,力争在一批重大科技专项上取得新突破,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2025-02-20 02:50
在万里风沙线上筑起“绿色长城”
2025-02-19 09:48
近日,由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空天院)研制的直升机航空大地电磁探测系统,成功应用于高原铁路建设工程。
2025-02-19 09:47
由南方科技大学、粤港澳大湾区量子科学中心与清华大学联合组成的研究团队于2月18日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线上发表研究成果。
2025-02-19 09:45
18日从中国科协第十届全国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上获悉,2024年,我国在科技人才培养、科技期刊建设、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国际民间科技交流、规范学术团体治理等领域取得进展。
2025-02-19 09:44
2025年开年以来,人工智能(AI)技术继续保持迅猛发展的态势。
2025-02-19 09:42
我国新型储能制造业全链条国际竞争优势凸显,优势企业梯队进一步壮大,产业创新力和综合竞争力显著提升,实现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2025-02-18 09:33
新修订的科学技术普及法自2024年12月25日起施行。宣传贯彻科学技术普及法座谈会17日在京召开,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蔡达峰出席会议并讲话。
2025-02-18 09:32
迈着深深浅浅的步子走进葡萄园,脚下,枯叶作被覆盖着泥土;头顶,休眠的葡萄枝上零星挂着卷曲的叶子。果农们在葡萄架下来回穿梭,剪刀在手中翻飞,老练地修剪着葡萄枝条,随后,有条不紊地完成着开沟、窝肥、清园等“冬管清单”。
2025-02-18 09:32
2月13日,北京儿童医院,13位知名专家对1位8岁男孩的疑难病例展开缜密讨论。主持人是北京儿童医院院长、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专家倪鑫,专家们则来自神经外科、肿瘤外科、口腔科等科室。
2025-02-18 09:28
2024年度河南省科学技术奖励名单上,河南农业大学“‘醛’球无敌”博士后科研团队的《木制细胞低碳增强结合关键技术》项目赫然在列。团队负责人彭万喜难掩笑意:“自2021年在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拿金奖后,我们团队就荣誉不断。这背后,是国家对甲醛防控治理的日益重视。”
2025-02-18 09:27
重塑金身,树皮、籽壳和叶脉中的杜仲胶可作为首选材料。
2025-02-18 08:56
农业农村部近日制定印发《全国农业科技创新重点领域(2024—2028年)》,要求聚焦十大重点领域,加快推进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
2025-02-17 10:16
2024年,中国智能算力规模达725.3百亿亿次/秒(EFLOPS),同比增长74.1%,增幅是同期通用算力增幅(20.6%)的3倍以上;市场规模为190亿美元,同比增长86.9%。
2025-02-17 10:14
我国第三代自主超导量子计算机“本源悟空”全球访问量突破2000万次,刷新了我国自主量子算力服务规模纪录。
2025-02-17 10:14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