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首部《全皮下心律转复除颤器临床应用规范》发布
首页> 光明医药> 要闻 > 正文

首部《全皮下心律转复除颤器临床应用规范》发布

来源:光明网2023-07-18 11:57

  7月16日,我国首部《全皮下心律转复除颤器临床应用规范》(以下简称《规范》)在杭州发布。发布会由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张澍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华伟教授担任主席,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王景峰教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汤宝鹏教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宿燕岗教授等二十余位国内心律学权威专家出席。

首部《全皮下心律转复除颤器临床应用规范》发布

  据介绍,《规范》是由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牵头撰写的中国首部针对全皮下心律转复除颤器(S-ICD)的临床应用指南。《规范》由王景峰教授为总执笔人,集合25位心律学权威专家智慧,历时1年有余创作完成。《规范》的发布将进一步规范和促进S-ICD在国内的推广和应用,使我国心脏性猝死(SCD)高危患者受益,推动我国猝死预防事业的发展。

  主席致辞环节由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陈柯萍教授主持。

首部《全皮下心律转复除颤器临床应用规范》发布

张澍教授

  大会主席张澍教授在致辞中指出:心脑血管疾病是目前我国发病率极高的重大慢性病之一,心律失常的问题严重威胁着大众的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如何远离心脏性猝死是我们需要高度关注的话题。心律转复除颤器作为预防心脏性猝死的有效途径和重要设备,在全球已广泛应用多年,随着技术的进步,产品也不断更新。S-ICD作为SCD预防领域的最新发展成果,其将全部导线和脉冲发生器埋于皮下,能有效避免经静脉ICD(TV-ICD)所面临的导线相关并发症问题,也降低了系统性感染的风险。今天发布该《规范》,希望能为广大临床医生提供帮助,进一步规范并促进S-ICD在国内的推广和应用,让这一设备更好地造福广大患者。

首部《全皮下心律转复除颤器临床应用规范》发布

华伟教授

  华伟教授指出,我国每年约有54万人死于心脏性猝死,相当于每分钟都有人因心脏性猝死而离开人世,形势非常严峻。然而,目前我国的猝死预防工作跟国际水平仍有较大差距,传统ICD设备植入率不高,推广较为局限。S-ICD设备在传统设备的基础上增添了新优势,希望通过发布《规范》,更好地明确S-ICD的适应证以及操作流程,降低并发症发生率,让更多SCD高危患者远离猝死威胁。

首部《全皮下心律转复除颤器临床应用规范》发布

王景峰教授

首部《全皮下心律转复除颤器临床应用规范》发布

自左至右分别为:王景峰教授,华伟教授,张澍教授,汤宝鹏教授,宿燕岗教授

  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吴立群教授的主持下,《规范》总执笔人王景峰教授介绍了《规范》制定的背景与历程。王景峰教授从“S-ICD在中国临床应用的起步”、“立足中国,放眼世界”和“实践 探索 进取”三个维度分享了我国S-ICD的应用历程,充分说明了国内临床专家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也因此,《规范》的制定在万众瞩目中启动,历时1年多以来的编委会6次讨论,《规范》终于玉成。未来,专家们将基于《规范》开展一系列行动,力求知行合一。

  张澍教授表示,中国心脏性猝死预防工作仍然任重道远,不仅公众对于疾病的认知较为缺乏,非心血管领域的医疗卫生人士对于SCD防治的了解也参差不齐。预防心脏性猝死,不仅需要提升公众健康意识,更需要社会、医生、患者以及企业等多方力量的共同努力。

  华伟教授指出,目前国内ICD年植入量大约为8000例,其中S-ICD的占比仅为5%,二者无论是从总量还是从百万人口植入量来看,不仅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更紧要的是无法满足临床需求。因此,在SCD防治工作上,医生们首先要担起责任,普及SCD预防手段,降低猝死发生,这也是本次《规范》发布的初衷。

  王景峰教授提到, S-ICD植入的患者筛选是规范制定中专家组讨论最多的问题,结合中国国情及临床经验,应以I类推荐、II类推荐明确S-ICD适用人群。我们也期待着能有更多的临床数据和研究结果,帮助我们完善《规范》的制定,进一步推动我国猝死预防事业的发展。

  ICD是目前预防心脏性猝死最有效的治疗手段,但对于部分患者来说,经静脉ICD或许并不是其最佳选项。汤宝鹏教授指出,S-ICD为那些不具备静脉通路条件以及有较高感染风险的患者提供了更多猝死预防选择。因此本次《规范》发布对于患者来说意义重大,它明确了S-ICD的临床价值,并为患者使用这种猝死预防新手段注入一剂“定心剂”。

  对于大众最关注的问题——猝死高风险人群的特征,宿燕岗教授特作说明:存在心脏病史,例如冠心病尤其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EF值(射血分数:评估人体心脏的收缩、舒张的功能以及每分钟有效射血量)较低的人群、慢性心力衰竭尤其是EF值<35%的人群、既往出现过恶性心律失常以及存在遗传相关疾病如遗传性心肌病、遗传性心律失常的人群都是心脏性猝死的高危风险人群;同时,经常吸烟、大量饮酒、长期睡眠不足、有剧烈的情绪波动的人群也存在心脏性猝死的可能性。因此,建议大家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掌握必要的急救知识,远离心脏性猝死。

首部《全皮下心律转复除颤器临床应用规范》发布

自左至右分别为:刘兴斌教授,范洁教授,徐伟教授,楚英杰教授

  发布访谈一环节由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刘兴斌教授主持,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范洁教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徐伟教授、河南省人民医院楚英杰教授参与访谈,就“中国心脏性猝死预防的现状与未来”展开讨论。

  范洁教授着重强调了心脏性猝死的预防的重要性。她提到,心脏性猝死的预防分二级预防和一级预防两个层次:二级预防指对于曾经发生过心脏骤停事件的幸存者,预防致命性心律失常或心脏骤停复发;一级预防是指对未发生过心脏骤停事件人群的预防。除此之外,在符合一级预防条件的基础上筛选出更高危人群所进行预防的“1.5级预防”更需关注,这种具有中国特色的预防手段已被证实具有很高的可行性。

  徐伟教授指出,ICD是心脏性猝死预防最有效的手段。目前我国植入ICD作为一级预防的比例较低,每百万人口仅植入3台,而美国每百万人口ICD的植入为550台,差异显著。因此,提升我国SCD预防观念紧急且重要,临床医生、政府、企业、公众等需共同努力以实现观念提升。

  楚英杰教授从“科普宣教”“体系健全”“危险因素”三个层面概括了心脏性猝死预防的优化管理。他指出,需在健康生活方式及急救知识上做好大众科普,建立从院外到院内全覆盖的心脏性猝死防治体系,积极开展筛查工作,寻找高危人群,帮助其做好猝死预防。

首部《全皮下心律转复除颤器临床应用规范》发布

自左至右分别为:李学斌教授,陈柯萍教授,牛红霞教授,于波教授,俞杉教授,周淑娴教授

  发布访谈二环节由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陈柯萍教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李学斌教授主持,贵州省人民医院俞杉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牛红霞教授、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周淑娴教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于波教授参与访谈,就“优化器械疗法-中国S-ICD的应用与展望”展开讨论。

  俞杉教授谈到,从2014年我国第一台全皮下心律转复除颤器的临床实验,到2016年在国内正式获批开始临床应用,再到近几年全国范围内的大力推广,我们广泛借鉴国际经验,开展多项研究工作,不断提升临床植入技术,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务,改善患者预后。在未来,随着S-ICD临床证据的不断充实及大众预防意识的提升,S-ICD将拥有更加广泛的应用前景。

  牛红霞教授介绍,无论是从数量还是增长速度上来看,目前国际上对S-ICD设备的认可度均大幅提升,而我国在S-ICD设备的规范推广,尤其是一级预防中的运用上还与国际水平存在较大差距。我们需要增强预防观念,积极开展临床研究并做好经验总结,以造福更多中国患者。

  周淑娴教授指出,S-ICD目前发展到第三代,技术革新、优势显著。更值得期待的是,组合无导线起搏器的第四代S-ICD将在不久的将来问世,兼备心脏起搏功能,相信更加全面的功能可填补更多临床空白。

  于波教授指出,《规范》的发布将为广大医生提供具体的操作指引,让大家“有理可依,有据可查”,对于S-ICD在临床的推广和应用具有极其重大的实践意义。希望通过医生的工作和宣传,能让《规范》充分发挥其作用。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中国航展举行地面装备动态演示

  • 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厦门开幕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日前,北京理工大学张军院士团队首创片上光谱复用感知架构,自主研制了国际首款百通道百万像素高光谱实时成像器件,其光能利用率创造了世界纪录。相关成果日前在《自然》期刊发表。
2024-11-14 04:55
中国石化在天津南港正式投用国内首座冷热能互换站,年处理能力超260万吨。
2024-11-14 05:05
13日,全球首个吉瓦级海上光伏——国家能源集团国华投资山东垦利100万千瓦海上光伏项目首批光伏发电单元成功并网,成为全球率先成功并网的最大海上光伏项目。
2024-11-14 05:05
当前,我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基础扎实,农业现代化正向纵深迈进,更需要铆足干劲、再接再厉,大力提升农业发展的质量和水平。
2024-11-14 04:45
北京大学郭雪峰教授、山东大学李延伟教授和北京大学莫凡洋教授等联合研究团队,通过在芯片上对开环易位聚合反应的在线调控,实现了单个聚合物的精准合成,有望为聚合物材料精准制造与有机合成领域带来革命性进展。
2024-11-14 04:55
构建具有我国特色的工程师认证制度,应从我国实际出发,形成一个由政府人才综合管理部门主导,由产业部门、企业、院校、工程界和专业社会组织紧密合作、合理分工的治理体系。
2024-11-14 04:55
近日,由中国企业承建的南非最大的可再生能源项目——红石100兆瓦塔式熔盐光热电站顺利实现并网发电。
2024-11-14 06:10
世界气象组织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以下简称《公约》)第二十九次缔约方大会(COP29)期间发布报告说,2024年有可能成为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
2024-11-13 09:47
在刘汉龙指导下,肖杨凭借在微生物加固土体力学领域的丰富研究成果,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
2024-11-13 09:46
到点自动发车、区间自动运行、到站自动对标停车、车门站台屏蔽门联动开启……京张高铁在全球第一次实现了运营时速350公里的有人值守自动驾驶。
2024-11-13 09:40
中欧科技合作“龙计划”2024年海洋遥感高级培训班日前在海南三亚开班。在11日上午举办的开幕式上,近30位国内外遥感领域知名专家和近60位来自海洋遥感领域优势科研院所与高校的青年科研人员共同参加活动。
2024-11-13 09:39
近年来,北京涌现出一批新能源、人工智能、智能制造、先进制造等领域的高科技民营企业,目前已逐渐形成技术和品牌优势。
2024-11-13 09:40
记者从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获悉,在12日开幕的第十五届中国航空航天博览会上,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国家航天局“中国军工”“中国航天”展台亮相。
2024-11-13 09:39
由于轴子暗物质信号极其微弱,经典磁场干扰可能成为高灵敏识别轴子信号的巨大挑战。
2024-11-12 09:09
该项目位于福建东山县杏陈镇、前楼镇海域,该地区多年平均日照时间为2204小时,太阳能资源丰富,年平均风速5.2米/秒、最大风速可达48米/秒。
2024-11-12 09:09
在“夸父”设施园区,有数座单体建筑(科研厂房),它们都是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的子系统,每个科研厂房里都有多个系统正在建设和运行。
2024-11-12 09:08
未来,核聚变能将在人类的能源系统中占据非常大的比重,来自核聚变的清洁、持久且便宜的电能会走进千家万户。
2024-11-12 09:06
非编码RNA可能成为未来癌症诊疗的新指标和新靶点,其独特的细胞类型特异性表达也为实现个性化医疗提供了可能。
2024-11-12 09:05
11月11日,空军八一飞行表演队和空军航空大学“红鹰”飞行表演队展翅珠海,以独特的方式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成立75周年。
2024-11-12 09:06
在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教授钟柏昌看来,用信息化手段为水火箭这类跨学科教学项目“赋能”,是开展科普教学创新的有效尝试。
2024-11-11 09:39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