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中西融合教你进行科学的自我防治
首页> 光明医药> 要闻 > 正文

中西融合教你进行科学的自我防治

来源:光明网2022-12-15 18:05

  随着奥密克戎病毒致病性的减弱、疫苗接种的普及、防控经验的积累,我国疫情防控面临新形势新任务。疫情防控是一项系统工程,每一环都很重要。回归正常是我们的共同心愿,如何让大家正确科学认识疾病,彻底摆脱新冠肺炎的阴影,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携手中国中药协会呼吸病药物研究专业委员会、中西融合+传播机构,共同策划的“中西医联合防治慢性气道疾病中国行”公益直播访谈节目“新冠不过如此,让生活回归烟火气”日前开播,其中林江涛教授、孙增涛教授、刘辉国教授、李素云教授分别就一系列大众关心的新冠防治问题做出权威解答,也为今后大众在新冠防治中的困惑指明了清晰的方向。

中西融合教你进行科学的自我防治

  新冠是“大号流感”吗?

  囯务院应对新冠病毒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医疗救治专家组成员、中国中药协会呼吸病药物研究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林江涛教授表示,新型冠状病毒目前变异历经六大类毒株,包括阿尔法、贝塔、伽马、德尔塔、拉姆达和奥密克戎,当前新冠的奥密克戎变异株(我国主要是(BA.4/5,BF7))它的毒力应该是明显减弱,非常接近季节性流感,所以希望广大群众不用恐慌,它是可防、可控、也可治的一个疾病。新冠与流感,有很多相同之处,仅仅根据症状很难区分究竟是新冠还是流感,需要通过实验室诊断加以甄别。

  另外新冠病毒的传染性极强,但是很少造成肺部感染,95%以上主要感染的部位在上呼吸道,大多数患者病程较短,3-5天基本能恢复正常状态,所以在通过相关部门进行研判后进行新的疾病命名,改变大众对疾病的正确认识势在必行。

  此外林江涛教授对当前大家关注的新冠病毒检测也谈了自己的看法,他表示目前的核酸检测与抗原检测都是病原学的诊断方法,核酸检测在新冠疾病的早期发挥了重要作用,可以帮助医生很快地做出诊断治疗,特别是针对危重病人具有针对性,但当前新冠病毒的致病性在降低,所以取消全民日常核酸是正确之举。而抗原检测的特点是快速,但准确性相对较弱,只能做一般性的筛查,更多的作用是自我检测判断,而就当前来看,无论做不做抗原,其实都是要通过药物进行治疗,所以频繁多次地做抗原检测是没有必要的,对症下药的进行相关服药就可以了。

  抗击新冠病毒,中医药发挥独特优势和作用

  天津市新冠肺炎定点救治医院专家组副组长、中国中药协会呼吸病药物研究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孙增涛教授表示,中医药抗疫具有几千年的历史,中药在新冠防治中的积极作用不断得到验证。

  第一,从病因方面来看,新冠肺炎,在武汉曾经叫做“不明原因肺炎”,就是因为那个时候还不确定,究竟是什么样的病毒引起。从中医辩证的角度看,新冠病毒这类外感病都是风、寒、暑、湿、燥、火组合而引起的,病因是清楚的,只是致病力的强弱程度不同。所以,面对新冠肺炎患者,完全可以使用原有的辨证论治体系进行治疗,不需要再新检测和鉴定什么。

  第二、西医治疗方法主要是寻找直接的抗病毒药物,通过杀灭和抑制病毒达到最终的治疗效果,而从中医学角度看,病毒和患者是一个整体。所以,中医会把二者当成一个整体来治疗,并且根据这个整体所处的进展阶段和症状表现不同,从初期、中期、重症期和恢复期进行区别治疗,这种基于整体观的治疗理念,不仅能够快速改善缓解症状、减少进展为危重症的可能性,另一方面也发挥了人体本来就有的免疫力,增强战胜病魔的信心。

  第三、中医药发展历史上有过多次与疫病对抗和较量的经历,积累了宝贵的经验,留下了很多著作和成方,它们都是有效的,都不是试用。例如,中医四大经典之一的《伤寒杂病论》就是其中的代表作,其中对于外感病的病因、病位、传变和治法都有明确描述,这些宝贵的经验和有效的成方,为中医药治疗疫病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像双清合剂,是清热解毒、表里双清的经典方剂,对呼吸道感染症状,像发热、咽痛、身重乏力、肌肉或关节酸痛等症状都有很好的疗效。我们最新完成的一项随机、双盲、双模拟对照研究中,采用了双清合剂与磷酸奥司他韦的临床疗效做平行对照,研究结果表明双清合剂与奥司他韦疗效相当,对流感临床症状的改善疗效显著。那么对新冠病毒感染的发热、咽痛、咳嗽、周身酸痛等症状,应该也有比较好的改善作用。此外如:抗病毒颗粒(口服液)、润肺膏、防风通圣颗粒、蓝芩颗粒等中成药都具有不错的治疗效果;

  有基础疾病的人群如何进行药物治疗

  针对当前大众关注的特殊人群如何防治新冠,国务院应对新冠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医疗救治专家组中医专家,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副院长李素云教授表示,正常人患新冠疾病后,基本上可以通过服药得到症状改善,但比如有些有呼吸系统疾病病史的老年人,恢复期可能就比较长,甚至核酸转阴之后仍有咳嗽、气短、乏力、少量黄痰等症状。有基础疾病的老人,新冠后呼吸道症状持续,影响生活质量的,可以选择一些相应的中成药进行恢复治疗。比如百令胶囊、润肺膏等,对新冠恢复期残余的咳嗽、咳痰等症状有不错的改善作用。

  控制好基础疾病,人体“正气”充足,免疫力强,就不容易被病毒等外邪侵袭,即使感染也不易发展为重症,也更易康复。当然在此基础上,我们也要做好基础病病人的健康指标自我监测,如果有一些突发情况,一定要尽快去医院就医。

  后疫情时代如何进行科学的自我防治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呼吸内科主任、囯务院应对新冠肺炎联防联控医疗专家组成员刘辉国教授表示,大家完全没有必要过于恐慌,我们要做好未来跟病毒长期共处的心理准备,不能像惊弓之鸟也不能掉以轻心,跟着疫情放开的节奏,建立自己的防护节奏!比如:勤洗手和保持良好的呼吸道卫生习惯,适当进行户外运动增强体质提升免疫力,保持环境清洁和通风、尽量减少到人群密集场所活动并且关注症状变化、保持良好心态坦然积极面对新生活等。

  经历了三年疫情,多轮严格封控的我们,正在渐渐回归疫情前的生活,不再像三年前:没有感染,惶恐不安,感染了,犹如末日。越来越多的人敢于公开,敢于调侃,心态平和,有勇气面对,希望我们内心也跟随解封的步伐释怀,坦然而从容对自己说一声,新冠不过如此!期待车水马龙如织,万家灯火如常的烟火气早日到来。(韩振阳)

注:此文属于光明网登载的商业信息,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仅供参考。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福建福州:新春开新局 冲刺“开门红”

  • 文化中国行|妈祖祭典 宝辇贺岁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科普团队成立于2000年,旨在面向公众传播以大熊猫为代表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理念。
2025-02-14 10:26
食品添加剂是指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为防腐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化学合成或者天然物质。
2025-02-14 10:24
《自然》杂志13日报道我国发现迄今唯一确切的侏罗纪鸟类——政和八闽鸟。
2025-02-14 10:23
在当前的极寒天气下,机器狗更灵活、可携带更多仪器,巡检质效显著提高,让赛事电力保供更安心。
2025-02-14 10:22
国家税务总局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现行支持科技创新和制造业发展的主要政策减税降费及退税达26293亿元,助力我国新质生产力加速培育、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2025-02-14 10:11
独脚金是寄生在高粱上的一种植物,能导致高粱减产甚至死亡。近日,我国科学家首次从高粱中发现两个关键基因,敲除后,高粱对独脚金的抗性显著提高。
2025-02-14 10:04
基于AI大模型及领域数据资源,构建基于PC端和手机端应用的科特派数字人“小科”,为用户提供随时在线、多终端访问、7×24小时全天候资源对接,全方位服务于北京城市科技创新与管理。
2025-02-13 09:36
新时代以来,我国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大力度来谋划和推进新征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全力推动生态环境根本好转。
2025-02-13 03:40
新年伊始,DeepSeek成为“热词”,其在各领域的应用也引发思考和讨论。在科研领域,人工智能驱动科学研究的新科研范式随之到来,对构建开放创新生态提出了更急迫的要求。
2025-02-13 03:50
从个性化的珠宝饰品到复杂的航空零部件,3D打印展现出了巨大的创造力和应用潜力。然而,科技的探索永无止境,一种比3D打印更具突破性的技术——4D打印,正悄然兴起。
2025-02-13 03:50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对生态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良好的生态环境不仅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更是经济财富、社会财富。
2025-02-13 03:40
中国人工智能发展与安全研究网络主办,上海期智研究院、清华大学人工智能国际治理研究院承办
2025-02-12 19:16
2025年,空天院合成孔径雷达科研团队将继续研制8颗“女娲星座”合成孔径雷达卫星,届时“女娲星座”20颗在轨雷达卫星将实现全球组网运行,对地观测能力将大幅提升。
2025-02-12 10:07
这并不是一辆普通的复古电车,而是一部使用了16K全息数字技术、AI技术与四轴动感震动系统的数字电车。
2025-02-12 10:06
科学家们发现,水波涉及复杂的流体力学效应,能够构造丰富的拓扑矢量场用于粒子的操控。
2025-02-12 09:59
通过打造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经济圈,让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得以兼顾,天目山保护区的实践,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也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可借鉴的路径。
2025-02-12 09:57
春节期间,全国科技馆以“科技温暖中国年”为主题,为公众献上一系列融知识性、趣味性和人文关怀于一体的科普惠民活动。
2025-02-12 09:53
2月6日晚,“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我国第一代核潜艇工程总设计师黄旭华院士因病在武汉逝世,享年99岁。
2025-02-11 14:55
气动外形优化是航空设计中的核心技术,可以提升燃油效率、降低阻力,提高飞行器性能。该几何引擎无需庞大的数据集或繁琐的超参数调整,大幅降低了开展气动优化的复杂度和成本。
2025-02-11 09:43
最近,原子能院自主研发的两步法650毫米直径冷坩埚玻璃固化工程样机,完成90天连续运行试验,收获约52吨玻璃固化体,高放射性废物(以下简称“高放废物”)可被“封印”其中。
2025-02-11 09:43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