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网民给连花清瘟“纠错”?揭秘“误解”背后的玄机
首页> 光明医药> 要闻 > 正文

网民给连花清瘟“纠错”?揭秘“误解”背后的玄机

来源:光明网2022-12-06 11:31

  近日,随着优化疫情防控20条的出台和冬季流感、感冒等疾病的流行,以岭药业的连花清瘟胶囊和颗粒均销售紧俏,“万众瞩目”下民众也对连花清瘟品牌及说明书里的“错别字”特别关注,“连花”应为“莲花”?“症”应为“证”?

  对此,业内权威人士进行了详细解惑,而这些解释背后其实也体现了连花清瘟的竞争优势。

  “连”和“证”背后的玄机

  首先是关于连花清瘟品名的争议,是否应为“莲花”清瘟?因为在民众观念中,“莲花”为常用词,而“连花”则组词较为“怪异”。

  难道是有错别字?非也。要了解其中“玄机”,还得从连花清瘟所从属的药品类别——中成药的常用命名方法说起。

  据悉,连花清瘟是在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麻杏石甘汤与清代吴鞠通《温病条辨》银翘散的基础上,汲取明代吴又可治疫病用大黄经验,同时配伍藿香芳香化湿护脾胃,调节免疫固正气的红景天而成。具体由连翘、金银花、炙麻黄、炒苦杏仁、石膏、板蓝根、绵马贯众、鱼腥草、薄荷脑、广藿香、大黄、红景天、甘草十三味中药组成。

  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呼吸科主任崔红生介绍,连花清瘟的命名是根据中成药命名规则,即“两个主药的简称+功能+剂型”而来。其中,“连”指连翘,“花”指金银花,这是该药组方中的两个主要成分。该药具有清瘟解毒,宣肺泄热的功效,主要剂型为胶囊和颗粒。,因此得名连花清瘟胶囊(颗粒)。

  另一个质疑出现在适应证介绍上,连花清瘟包装盒和说明书显示,“用于治疗流行性感冒属热毒袭肺证”,有人质疑此处“证”是否应为“症”?

  对此,崔红生主任解释,中医学里面的“证”和“症”有着不同的内涵。症即症状,是人体对疾病反应的外在表现,也是对身体不适的主观感受,如发热,头疼,咳嗽,乏力等。证即是指证候,是疾病发展过程中通过望、闻、问、切对疾病某一阶段病因病机的一种概括描述,如脾胃虚弱证、气血亏虚证、气滞血瘀证等。

  “每一个证候里面都会包括很多个症状,证候比症状更能反映疾病的本质,中医在辨治过程中在判断出了疾病的证候特点之后,才能做出精准的治疗,而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崔红生说,“中医药文化博大精深,只有了解它,才能领会它的智慧,从这一点上来讲,中医药文化传播势在必行”。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医内科学》对“证”“症”有一节作了专门介绍。该书作者认为:“症”是指症状,只作为疾病的临床表现来解释;“证”是指证候,是从若干复杂症状(包括脉象、舌象等)中,经过分析、综合、归纳而得出的证据。

  大家可以看到连花清瘟功能主治介绍一栏,紧随“用于治疗流行性感冒属热毒袭肺证”后的是“症见:发热或高热,恶寒……”

  连花清瘟在包装盒和说明书中“证”和“症”紧紧相随,对两字的区分有着严格认知。

  连花清瘟被“纠错”背后的实力

  全民为连花清瘟“纠错”发酵后,权威人士的答疑,也一定程度上为中医药的普及贡献了一份力量。而全民“纠错”背后其实折射出连花清瘟知名度的大幅提升,该产品已经“家喻户晓”,也因此会被置于“放大镜”下讨论。

  资料显示,连花清瘟胶囊从2003年进入市场至今,已经获得国家层面30余次方案推荐,2020年4月12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连花清瘟胶囊/颗粒在原批准适应证的基础上,增加“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轻型、普通型”的新适应症。

  2022年3月15日,国家卫健委官网发布《关于印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九版)的通知》,连花清瘟胶囊/颗粒被推荐可用于医学观察期人群、临床治疗期轻型及普通型的防治。

  11 月 5 日,国家卫健委在新闻发布会上强调“新冠目前也有抗病毒药,所以对新冠治疗更要积极,尤其是有基础病的老年人更要早期进行干预避免病情恶化,包括抗病毒治疗、氧疗、中药等综合治疗。”

  11月11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发布《关于进一步优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 科学精准做好防控工作的通知》。该通知“第十三条措施”中明确指出:“加快新冠肺炎治疗相关药物储备。做好供应储备,满足患者用药需求,尤其是重症高风险和老年患者治疗需求。”

  在新冠多地散点爆发的同时,冬季的到来,也让感冒和流感风险大大增加。

  而连花清瘟能够异病同治,其先后被我国《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四至第九版)推荐,且在疫情之前就已广泛用于感冒、流感等外感疾病的治疗,作用机理在于针对发热、咳嗽、痰黏不能咳出、咽痛、乏力、肌肉酸痛等这样一个外感热病的症候群,可整体调节,多个靶点协同发挥抗炎、抗病毒、止咳平喘、增强机体免疫作用。因此只要症候群相同,不论是新冠肺炎,还是感冒、流感,都可以使用连花清瘟进行治疗。需要提醒的是,当出现症状不缓解或其他不适时,应及时去医院就诊。(李妍)

注:此文属于光明网登载的商业信息,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仅供参考。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澳门回归祖国25周年丨澳门:盛装以待

  • 神舟十九号航天员乘组圆满完成第一次出舱活动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12月16日,我国自主研发的核电站应急柴油发电机组——“核柴一号”正式发布。记者从中国广核集团获悉,“核柴一号”多项核心性能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标志着我国首次完全具备核电站应急柴油发电机组自主设计及制造的能力。
2024-12-18 09:41
最新一期《自然》发表的研究称,在宇宙约6亿年时形成的小质量星系“萤火虫闪烁”的详细观测,能为早期星系的形成提供新见解。该研究成果基于詹姆斯·韦布空间望远镜(JWST)的数据,增进了人们对银河系演化的理解。
2024-12-18 09:31
近日,《自然》杂志在线发布了由中国科学家领衔发起、18国科学家团队联合署名的人体蛋白质组导航国际大科学计划(以下简称“‘π-HuB’计划”)白皮书。这是《自然》杂志首次发布中国科学家领衔发起的全球性大科学计划白皮书。
2024-12-18 09:28
日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沈延安课题组在研究雾霾的物质来源和形成机制上取得重要进展,发现燃煤排放产生的颗粒物是华北雾霾的主要物源之一。
2024-12-18 09:26
按计划,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行任务期间还将实施人员和应用载荷出舱活动,并开展大量科学实验与技术试验。
2024-12-18 09:26
12月16日18时,我国在文昌航天发射场使用长征五号乙运载火箭/远征二号上面级,成功将卫星互联网低轨01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
2024-12-17 05:25
自10月30日顺利进驻空间站组合体以来,神舟十九号航天员乘组已在轨工作生活48天,先后完成了与神舟十八号航天员乘组轮换、空间站平台维护照料、生活和健康保障、舱外航天服巡检测试、
2024-12-17 05:25
随着人工智能(AI)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迭代,人类社会已进入大算力、大模型、大数据、大应用时代。针对AI在医疗领域应用的风险问题,需要从数据、安全和管理等角度进行应对。
2024-12-17 09:54
近年来,科学家试图通过抑制促纤维化因子的活性、促进胶原纤维的降解等方式改善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相关的心肌纤维化情况,但目前尚缺乏有效的临床干预方式。
2024-12-17 09:35
从渤海湾到山东半岛,从长三角到北部湾,我国海上风电可开发量巨大。国家气候中心最新数据显示,我国海上150米高度、离岸200公里以内且水深小于100米的风能技术可开发量约为27.8亿千瓦。
2024-12-17 09:33
12月12日,《科学》发布编辑团队评选的2024年度十大科学突破,包括长效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预防针剂等10项成果。
2024-12-16 10:14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沈延安课题组通过硫同位素分析,发现燃煤排放产生的颗粒物是华北雾霾的主要物源之一,同时还对欧洲文物、古建筑和雕像表层黑色硫酸盐壳的形成作出了新解释。
2024-12-16 09:54
11月15日晚11时13分,随着长征七号遥九运载火箭的顺利发射,我国首次将果蝇送上空间站,开展科学实验。
2024-12-16 09:52
2024年11月25日,农业农村部审议并原则通过的《关于支持东北地区发展现代化大农业的若干措施》,为东北地区现代化大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2024-12-16 09:51
受动物大脑处理信息方式的启发,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团队基于尖峰神经网络开发出一种新型导航系统,有助构建出更智能的机器人。
2024-12-16 09:50
陕西首座抽水蓄能电站——国网新源陕西镇安抽水蓄能电站4号机组12日正式投入商业运行,实现陕西电网大型调节电源的新突破。
2024-12-13 04:20
12月12日15时17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远征三号上面级,成功将高速激光钻石星座试验系统发射升空,5颗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24-12-13 04:20
日前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要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科技创新通过补齐技术短板、拉长优势长板、锻造未来新板,推动产业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2024-12-13 10:21
《自然-医学》12月12日发表年度预测文章,介绍了未来一年可能对医学产生影响的11项临床试验。
2024-12-13 10:16
如果把大脑比作一座繁华的都市,那么每个角落都有一群默默奉献的“人”,共同维持着这座都市的活力与秩序。后来,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深造期间,罗敏敏更是贯彻了跨学科的想法。
2024-12-13 10:1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