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岐黄学者张军平谈“寒露节气与养生”
首页> 光明医药> 健康科普 > 正文

岐黄学者张军平谈“寒露节气与养生”

来源:中国新闻网2022-10-08 09:23

  岐黄学者、天津名中医张军平 天津中医药大学供图

  中新网天津10月7日电 题:岐黄学者张军平谈“寒露节气与养生”

  作者 孙玲玲

  10月8日迎来寒露节气。寒露是一个反映气候变化特征的节气,在每年公历10月7日至9日之间交节。寒露节气后,昼短夜长,日照减少,寒气渐生,昼夜的温差较大。南方秋意渐浓,气爽风凉,少雨干燥;北方广大地区已进入深秋或即将进入冬季。

  为了弘扬中医养生与防病文化,让公众了解和掌握节气养生的知识,天津中医药大学邀请岐黄学者张军平谈“寒露节气与养生”。寒露过后,气温常会大幅度的冷暖交替,如果不能很好地调适身体,人体随着外界剧烈变化会出现情绪、血压等的波动,易引发胃肠道、心脑血管等疾病。因此,张军平教授提出寒露养生宜适寒温、慎饮食、调情志、护心肺。

  适寒温

  张军平教授指出寒露时节已至深秋,北方有些地区甚至已经有了冬意。俗语“白露不露身,寒露不露脚”点明了寒露以后穿戴的基本原则。寒露过后,白天有时气温并不算低,但日落后气温快速下降,空气中的水汽开始凝结,因此应备易穿脱的衣服来应对气温变化,保持自身体温相对稳定。古人主张“早卧早起”来顺应秋季夜长与气温的变化,但现代社会有些人习惯于晚上锻炼或者活动,就应当做好保暖措施,以免受到寒气的侵袭。

  慎饮食

  张军平教授建议,饮食上此时宜进补,但也应注意不要吃得过于“营养”、过饱。各种虾蟹虽然美味,但都偏寒凉,应少量食用,辅以姜醋等,以免伤了脾胃阳气造成腹泻。另外,此时是各种水果、坚果上市之时,吃了水果、坚果之后相应的要减少其他饮食及食用油的量,以免造成血糖、血脂的升高。平时胃酸分泌过多的人注意不要空腹大量吃柿子,以免形成胃结石。

  调情志

  张军平教授强调,寒露以后,深秋萧索的景象偶尔会引起人悲忧的情绪,这是正常的。但是如果较长时间的情绪低落或急躁易怒,并伴有胸胁胀满、身体乏力的症状则应主动调整。如白天适度延长户外活动时间,增加日照,选择爬山、慢跑、八段锦等运动,以微微汗出为度,并及时补充水分;适当参与社会活动,积极与人沟通;培养乐观情绪,远离悲伤情境等。避免不良情绪诱发或加重胃肠道及心脑血管等疾病。

  护心肺

  张军平教授指出寒露时节是呼吸道疾病的高发期。气温下降会导致气管收缩,升高气道阻力,因此慢性气管炎、间质性肺炎、肺气肿患者在此时需加强耐寒训练,可以用凉水洗口鼻,坚持每天外出锻炼,让身体适应气温变化;室内可使用加湿器,增加环境湿度,同时避免外感,以免加重病情。

  气温下降还会导致血管收缩,使血压升高,甚至影响心肌供血或诱发脑血管意外。高血压患者此时应关注血压变化,及时调整用药,保证降压达标,减轻心脏负荷。心脑血管病患者须做好保温防风,又要避免因气候干燥导致便秘,可适当吃一些香蕉、芝麻、地瓜、萝卜等润肠通便的食物,保持大便通畅。心脑血管病患者如果出现胸闷、胸痛等心前区不适症状,且服药不能缓解应及时就医。(完)

[ 责编:肖春芳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心系种植发光热

  • 候鸟翔集黄河之滨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27日,记者从广州大学获悉,该校与中国科学院、同济大学、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等高校科学家合作发现,位于火星北半球乌托邦平原南部的“祝融号”着陆区,其地下10—35米深处存在多层倾斜沉积结构。
2025-02-28 09:51
2月27日15时08分,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
2025-02-28 09:50
北京大学常林研究团队与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合作,成功开发出世界首款光子时钟芯片,可将芯片上的时间调控速度提升100倍。
2025-02-28 09:47
在宇宙中,有一类神秘天体——流浪行星
2025-02-28 09:46
从市场监管总局获悉,国际电工委员会近日正式发布由我国牵头制定的养老机器人国际标准。
2025-02-28 09:44
国际数据库事务处理性能委员会(TPC)近日宣布,阿里云PolarDB云原生数据库以远超原纪录的性能,登顶TPC—C基准测试排行榜,以每分钟20.55亿笔交易和单位成本0.8元人民币的成绩,刷新该榜单性能和性价比两项世界纪录。
2025-02-27 09:15
当物质处于地球上最低温度、最高压力等极端条件下,可能出现怎样的“超能力”?物态调控是物理学研究造福人类社会的重要途径,科学家对于物理世界极限的探寻从未停止。
2025-02-27 09:37
记者26日从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获悉,该院敦煌戈壁荒漠研究站柳本立研究员团队以退役风机叶片为原料,成功研发出新型防沙材料,为循环利用退役风机叶片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2025-02-27 09:22
为学生量身定制学业规划、24小时解答疑难问题,为研究人员查找资料……“DeepSeek+高校”的智慧教学研究场景正在北京部分高校实现。AI浪潮已至,智慧校园是大势所趋,但AI与教育的融合仍有赖于师生素养提升、技术适应性及相关制度的建设完善。
2025-02-27 09:18
根据美国航天局最新测算结果,一颗编号为“2024 YR4”的小行星在2032年12月22日撞击地球的可能性已基本排除,撞击概率已降至0.004%。美航天局表示,小行星“2024 YR4”不再对地球构成重大威胁,它为天文学家提供了宝贵的机会来测试行星防御科研和预警流程。
2025-02-27 09:16
26日,全国规模最大、总投资最大、新能源占比最高的“沙戈荒”新能源外送基地电源项目——青海省柴达木格尔木东沙漠基地电源项目在青海格尔木开工。
2025-02-27 09:24
为加快补齐农村地区公共充换电设施短板,进一步释放新能源汽车消费潜力,财政部办公厅、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交通运输部办公厅日前联合发布《关于开展2025年县域充换电设施补短板试点申报有关工作的通知》,明确2025年计划支持75个试点县改善充电基础设施。
2025-02-26 09:52
中国第四十次南极考察队利用我国自主研发设备,成功钻穿545米厚的冰层及冰岩夹层,获取了连续冰芯样品和基岩样品。拉斯曼丘陵地区位于伊丽莎白公主地冰盖末端,是东南极冰盖的溢流区之一。
2025-02-26 09:51
青藏高原高山特有物种是什么原因导致的?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生态系统功能与全球变化团队汪涛研究员联合瑞士巴塞尔大学、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和北京大学研究人员,
2025-02-26 04:20
近日,记者从吉林大学获悉,该校联合中山大学组成科研团队,发现了高温高压下石墨经由后石墨相形成六方金刚石的全新路径,并人工合成出高质量六方金刚石块材料,
2025-02-26 04:20
马家窑文化距今4000年的彩陶罐、红山文化神秘的陶塑人像、殷墟妇好墓出土的铜圆斝、山东滕州前掌大西周遗址出土的彩绘漆器……不同材质的文物是如何被修复的,又是如何被考古学者破译出古人留下的种种信息,复原出他们的生活图景?走进中国考古博物馆推出的“妙手活千秋——科技考古与遗产保护经典成就展”,答案就藏在其中。
2025-02-26 04:25
共筑数字童年新生态”为主题的“未成年人手机防沉迷座谈会”在京召开。李国强指出,沉迷手机不仅可能会导致视力损伤、睡眠障碍、颈椎问题等生理健康问题,还容易引发社交焦虑、注意力不专注等问题。
2025-02-25 09:34
自然资源部海洋战略规划与经济司24日发布的《2024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显示,过去一年,我国海洋经济呈现强劲发展势头,经济总量再上新台阶,首次突破10万亿元,达105438亿元,比上年增长5.9%,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7.8%。
2025-02-25 09:32
当前,我国大学生群体普遍来自独生子女家庭,在成长过程中通常得到父母及长辈的全方位关照,从而导致他们生活自理能力相对薄弱。
2025-02-25 09:31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5年过渡期最后一年,做好“三农”工作对全局发展至关重要。
2025-02-25 09:30
加载更多